正文 第一章(1 / 2)

河陽城像個女人。她仰麵平躺,乳峰高聳,好像永遠瞪著天望。

從天空往下看,女人左乳上顫顫地豎一根柱子,圓的,細望,卻是一座古塔,搖搖擺擺幾百年,還沒倒。塔高約八丈,底座直徑約十六米。塔底用條磚疊砌,塔身為木,朱漆斑駁,歲月雕飾。塔周又有高低不等小塔九十九座,分建於不同年代。塔邊一寺,原為西藏高僧之居所,高僧一生講佛治病,著述頗豐,七十歲時坐化於寺內,其手跡裝訂成冊,皆藏於塔內。

右乳卻是方的,不高,但大,是一座文廟。據碑刻記載,文廟始建於明正統二至四年,後經成化和清順治、康熙、乾隆、道光及民國年間重修擴建,逐漸完整,前後曆經五百餘年。文廟由東西連在一起的三組建築物構成,規模宏偉,風格獨具。中間一組以大成殿為中心,前有泮池,後有尊經閣,中為欞星門、戟門,左右有名宦、鄉賢祠和東西廡。這一組建築總稱孔廟,是紀念聖人孔子的地方。東麵一組以桂籍殿為中心,前有山門,後有崇聖祠,中有東西二門、戲樓,左右有劉公祠、牛公祠和東西二廡,統稱文昌宮,供奉文昌帝君。西邊的儒學已毀,僅存儒學前麵的忠孝、節義兩祠。廟內古柏參天,肅穆幽雅,巍峨壯觀。

河陽城因了這一塔一廟,便有了靈氣,也通了文脈,自然就成了文化古城。

女人的肚臍眼處流出了一股哺育了世代百姓的清泉,名曰古海子。它的水脈可循著祁連山,再過馬牙雪山,一直問源到西藏的布達拉宮。古時泉水淙淙,清澈見底,上麵輕煙嫋嫋,四季繚繞。有釀酒之人在此築榻修池,慢慢此處便升騰起酒糟味,微風一吹,糟味緩緩散開,和在空氣中,整個河陽城便被浸淫到一股酒氣中,終年彌漫,沁人心脾。酒廠日新月異,由小作坊壯大成集團,酒馳名全國,著實醉倒了一大片人。不過終於有一天,海子泉幹涸了,再也捧不出一滴水來,集團便很快衰敗下去,到了這年,大半工人已閑居在家,過上了沒有活幹的日子。

女人兩條修長的大腿,緩緩地朝西延伸,伸出兩片肥沃的玉米地,玉米結穗之後,那腿看上去格外飽滿,一地的莊稼,讓誰都想撲上去咬幾口。後來,莊稼就不見了,左腿開發成鄉鎮企業示範區,起初著實火了一把,後來一個接一個關了門。再看這條腿,就像被太多的嘴咬爛,千瘡百孔,極煞風景。右腿開發成第三產業區,燈紅酒綠,色彩斑斕,尤其是夜晚,流光溢彩的霓虹,讓這條腿充滿肉欲的光芒,一股股極腐朽卻又極誘人的味道整年從這裏升騰,彌漫在河陽城的上空,久久不肯散去。

兩腿中間,是一條越變越寬的古河道。古時,上遊善發大水,大水洶湧而來,眼看要掠城而去,卻突然從東麵嘴的地方鑽下去,又奇奇怪怪從腿中間冒出來,然後一路朝西狂瀉而去,獨獨保了河陽城的安全。久而久之,城西便有了這古河道。民國十六年地震之後,上遊突然就沒了水,這河道自此便受冷落,風吹日曬,就成了亂石河灘。

還有一個地方沒說,很關鍵,很神秘。

酒廠到古河道之間,原是一片茂盛的水草地,奇花異草冷不丁問津此處,開得如怒如放,花香四溢,水汽嫋嫋,成了一大地脈,遲遲不敢有人開掘。世間總有敢吃螃蟹的人,不知何時,這兒忽然建起一座花園式現代廠房,高樓聳立,樹木成蔭,各種名貴花草從南國移來,生成一片一片的草坪和花園。每逢春季,百花盛開,群芳鬥豔,河陽城大大小小的蜜蜂全都飛來,圍在花園裏,嗡嗡叫成一片。

這座花園式廠房便是著名的河化集團,一個擁有上萬名員工,資產過億的現代化企業,一個二十世紀最末十年讓河陽城風光無限的絕命誘惑。

河陽是座古城。說書的文老先生講,河陽城最早為一驛站,因有古海子清淩淩的泉水,過往的駝客、馬隊便在這兒歇腳,商業因此而萌芽。河陽北臨騰格裏大沙漠,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戰國初期,一陳姓商人見此地水青草肥,女人茁壯,便在此安家,娶妻生子,繁衍子孫。商人死後,子孫分為兩脈,一脈在河陽城做綢緞生意,一脈離河陽百餘裏墾荒種地。秦二世,駝幫滅河陽陳氏男人,掠妻女。獻帝五年,馬幫、駝幫火拚,各死傷無數,河陽一時為女人之地……

乃至西晉南北朝時期,駝幫、馬幫各踞碼頭,火拚數年,終形成南北二勢。南為馬幫,走山道;北為駝幫,穿漠海。南北中間,就有落難者搭棚而居,久而久之,自成一族。

後匈奴起兵,奸女殺子,掠走布匹無數,河陽大亂。

永嘉六年,張軌分河陽置郡,安置中州流民,人煙日漸繁榮。

太寧元年,西安城豪門楊光攜妻小過河陽,進西域,遭馬幫襲擊,楊光被亂馬踏死,妻楊林氏落難,後隨了馬幫頭子。楊女生性豪爽,俠腸義膽,家仇父恨,令她一怒之下搶了煙花巷的地盤,仗著母親的庇護,做起了河陽城煙花巷的老板娘。此後,河陽煙花業如雨後春筍,蓬勃向上,不出幾年,便獨成一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