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建立自己的心理優勢1(1 / 3)

我們不要看一個人是大人,就以為他“成熟”了,他可能在混社會的意義上成熟了,但在心理上,還是一直“固著”在小時候的某種階段。有的人甚至活了一輩子,在最深層的心理特征上,都是一個嬰兒。

出問題的往往不是一個人的能力,而是他的心理。

一個人越是感覺到自己要陷入滅頂之災,軟弱無力的自我不堪一擊,他就越需要一個可以肯定他的價值,或者帶他逃離心理上的危險之地的人。他越恐懼,這個人越像上帝。

批量製造“房奴”“孩奴”“卡奴”的社會也是大規模生產“心奴”的工廠。

什麼是“心奴”?很簡單,一個人是他心理的奴隸。

有奴隸,就有奴隸主。關鍵在於,誰是奴,誰是主?

假如我們不幸淪為“心奴”,那麼,奴隸主就是那些可以操縱我們的心理,以及可以影響甚至主宰我們命運的人。他們是上司、客戶、同事、朋友、商家、路人、媒體、明星、政客、網絡紅人、宣傳機構,以及任何一個和我們接觸並想占我們便宜的人。

你可以不信上帝,卻無法不和這些人打交道。這才是致命的地方。

對於“房奴”“孩奴”“卡奴”來說,製度公正一些,或者天上掉下一堆錢來讓自己撿到,是最有效的奴隸解放宣言。隻要有人指出前麵就是一片幸福生活的應許之地,並振臂高呼“跟我來”,潛伏在社會各個角落的他們往往會在鬱悶和憤怒中一躍而起。

但對於“心奴”來說,公正和有錢雖然也可以讓他們產生解放的無限熱望,卻並不是獲得自由的萬用靈丹。不公正的社會製度和被剝奪感僅僅是他們陷入奴隸狀態的催化劑。心理的弱小,才是一個人大踏步向“心奴”邁進的根源。

一個人越恐懼,他求助的人在他心中越像上帝

一個心理弱小的人在陷入困境時,往往會將原因歸結為他人的幹擾破壞或自己的無能。

一個溺水的人之所以會死死地抓住他麵前的任何一個漂浮物,是因為死亡的恐懼讓他隻剩下了求生的本能。人在心理上“溺水”,也會這樣幹。

兩年前,我的一個舊識A以對上帝般的態度打電話給我:“隻要你能幫我把文章寫好,我跪下喊你爹都行,求求你了!”

那一刻,我被雷倒了。我們強烈地譴責那種要做別人爹的行為。同樣,安然享受別人尊稱自己為“爹”也應該受到鄙視按倫理學的道理,這在道德上是“不應得”的。不就是幫他寫好一篇文章嘛,有必要這麼誇張嗎?

就是黑社會之間火並,厲害的把慫的給嚇住了,喝令“跪下”,在沒有補充說一句“否則我斃了你”的情況下,也隻是要後者喊“爺”。

我靜靜地聽他哭訴,腦海裏迅速地閃過兩個身影:一個是奧地利作家卡夫卡的《變形記》的主人公格裏高爾,他被老板折磨,變成了大甲蟲;另一個是俄羅斯作家契訶夫的《一個公務員之死》的主人公切爾維亞科夫,他以為自己得罪了一個官兒,最後嚇死了。

A同學就是他們的混合版。

他在一家大型國企的宣傳部門當宣傳幹事,負責告訴大家領導又到了哪兒視察,以及生產形勢一片大好。

這活兒看著輕鬆,其實對人性簡直是一種謀殺。很多時候,我們幹的工作不得不出賣自尊,但這個職業出賣靈魂。

同時,這個職業具有較強的依附性和不安全感。因為你的工作能力不是由市場來評價,領導的評價也不受市場評價的影響,而是取決於他的個人意誌和喜好。

假如一個人僅僅根據自己的意誌和喜好就可以影響、決定另一個人的處境和命運,他一定喜歡這麼幹。

反過來,命運被別人捏在手裏的人,必然謹小慎微、戰戰兢兢。這是A同學這類小人物的自保本能。於是,僅僅因為領導說了一句他文章中的某些字句錯誤,就把他嚇得發傻,要喊我做爹。

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情況。表麵上看來,讓A如此驚慌失措的根源是領導對A同學不好的評價可能會影響到他的命運,但情況並不完全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