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識人心者得天下 (2)(3 / 3)

正所謂曆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誰當了親爹誰都能按照自己的想法來給她粉墨一番。

有時候想想,似乎還真是這麼一回事兒。

不過我一點都不想這麼幹,我要做的,隻是原原本本地還原曆史罷了,可以加點鹽加點糖,但絕不兌三聚氰胺。

其實,石田三成是一個極富才華,同時充滿著正義感的人。但缺點是,他不懂人情世故,不會做人,不會說話。以至於原本可以不發生的戰爭,卻發生了。原本可以不跟他為敵的,卻帶頭來打他了。原本屬於自己戰友的,卻背叛了。

所以,導致了最終的失敗。

其實,盡管在北條家攻滅戰的時候他現了一回大眼,但在關原會戰中石田軍的布陣,卻是相當有水平的。整個石田軍七八萬人,對德川軍形成了三麵包圍之勢,其中的兩麵包圍還是居高臨下的,更關鍵的是,少君豐臣秀賴和大阪城都在三成的控製之下。可以說,這場戰爭不管是政治方麵還是軍事方麵,他都占據了相當的優勢。

三成自己也很清楚,所以他當時才會很自信地說:這場大戰,盡管茲事體大,但大家都不用太拚命,隻要做好自己分內的事兒就OK了,比如豐臣秀賴的分內事兒是出城亮個相,毛利輝元的分內事兒是率兵出城保護秀賴亮相,小早川秀秋的分內事兒是看狼煙下山殺敵,毛利秀元的分內事兒是參照小早川秀秋。

這四件事兒,隻要發生了一件,那麼或許坐在勝利者寶座上的,就不會是德川家康了。

可偏偏一樣都沒發生。

為什麼?是運氣麼?是天助家康麼?顯然不是,是因為家康在人心操控這方麵,要比三成高了許多:

家康知道,吉川廣家其實並不想打仗,所以就與其以保存毛利家為條件,讓他阻擋秀元下山;

秀秋那邊之所以能成為內應,緣由我們放到後麵再說;

秀賴小朋友這裏,在秀吉剛死那會兒,家康就跟北政所寧寧結成了同盟,再讓寧寧在澱夫人耳邊苦口婆心地悉心教導,於是原本就寵兒子的澱媽媽,自然是不肯讓秀賴出城冒險了;

至於毛利輝元,家康早就看透了他那往好了說是四平八穩,照實了講是膽小怕事兒的性格:隻要秀賴不動,輝元也絕對不會挪出城門一步的。

就這樣,因為人的緣故,石田軍優勢變成了劣勢,勝仗成了敗仗。

關原會戰,是一場廝殺於戰場之上,卻決勝於人心裏的大戰。

話說在明治時代,日本從德國請來了軍事顧問麥基爾少校,讓他來指導練兵,搞近代化軍事。有一次在閑聊的時候,麥基爾提出,讓我看看你們日本古代打仗的布陣圖吧。於是日本同僚們便把關原會戰的地圖拿了出來,給這位洋教練觀摩。還沒看上幾秒鍾,麥基爾便一口斷言:“西軍必勝。”

所謂西軍,就是布陣在關原西側的石田軍。

麥基爾是真正的外國高精人才,不是所謂的洋混飯,他在日本陸軍大學任教的時候,出過很多有名的學生,其中包括了東條英機他爹東條英教,後來日俄戰爭中日本名將兒玉源太郎,也時常來聽他的課。所以,他說的話肯定不是胡謅之言,而是憑借多年軍事經驗所得出的結論。

不過一旁的日本人馬上就告訴他說:“這場決定天下的大戰,最終是東軍,也就是德川方取得了勝利。”望著麥基爾滿臉的迷茫,日本人進一步解釋道:“盡管從布陣方麵來看,西邊的確有著那麼一點優勢,但最後卻因為人心的變動,導致了優勢變為劣勢,最後成為了敗勢。”

聽完解釋之後,麥少校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然後說了句:“人心之術,真可怕。”

很久之前,我忘了哪個大叔輩的親戚跟我說過:“在這個社會上,不識字可以盡管混,但不識人心,則寸步難行。”

聽著可能有點厚黑,但這似乎真是千百年來不變的真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