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他更加願意揣摩領導的心思。開始時領導似乎很認可,誇他腦子轉得快,有眼力。可後來他自鳴得意,經常與身邊的同事交流領導的想法,預測領導下一個行動,並提前做好準備。
結果出人意料,李智逐漸發現領導對他變得冷淡,不但不再誇獎他,而且經常挑刺兒。過了沒多久,他被領導隨便找了個理由,就給打發到一個“空閑”的職位去了。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聰明人一賣弄,一耍聰明,腳下就容易摔跤。
拿李智的領導來說,與下屬保持一定的距離和神秘感,可以讓他們摸不清自己的底細。如果一舉一動都被李智看得一清二楚,就像身邊多了部X光機,令自己無所遁形,那種感覺就像天天在李智麵前“裸奔”。
想既安全又聰明,那麼可以看,卻不可說,學會謹言慎行,還要適當裝“傻”。在職場中,對於領導不想要別人知道的事情,自己就算知道也要假裝不知。
聰明人向來不屑於做“無用功”。
學習是兩個字組成,學是模仿,習是練習。
聰明人總是模仿快,卻不耐煩練習。不耐煩練習的人,也往往沒有耐心做事、做人。
給大家講個故事,有個老藝人,他擁有這樣一門技藝,就是用兩隻手玩三隻球,有時候還不止三隻球。
有人找他求師,老藝人的方法很簡單,他讓徒弟用沙袋練習這個技術,沙袋有一個好處,就是放在地上它不滾走。來跟他學藝的人,前幾天學習的內容是把這個沙袋拿起來扔地上撿起,拿起來扔地上再撿起,就這樣一直練了幾天……
很多人在這個學習過程中都放棄了,有人覺得老藝人是強人所難,就問他為什麼折磨前來學習的人。
老藝人悠悠地說:“練球的時候最要命的是什麼?是隻想練球,不想撿球,覺得球掉在地上是個偶然的事情,很煩,不願意去撿那個球。想跟我學這門技術的人,就是要在自己一天撿一千次、撿兩千次沙袋的時候,慢慢轉變觀念。如果有一天,一個人能夠懂得學這門技術,撿沙袋是必須要做的事情之一,進入這種心境的時候,他才是我的徒弟。因為這時他的心就會靜下來,這些無用功也就沒有白費。”
耐煩,是聰明人最需要完善的事情,拿工作來說,很多程序全是靠熟練,工作要講效率,同樣一個活,別人幹一星期,你幹兩天,那你給企業創造的價值就多。日久天長,你拿的自然就多。那你為什麼就幹兩天呢?靠熟練。熟練就是習來的,或者說得更直接一點,是時間堆出來的。
你能認真做好必要的“無用功”,有一天,你的功力就能夠登峰造極。
很多人都常常問我這麼一個問題:“老實人是不是天生要吃虧?”“人要是不聰明,是不是總得不到好處呢?”
多數人的疑問都是在職場的背景下。
我接觸了很多的企業高管,也多次聊到這個話題。給大家舉個簡單的例子,算是我對於這個問題的解答。
朋友手下有兩個性格差異很大的員工,姑且稱他倆一個叫小聰,一個叫小實。
小聰一進單位就表現得十分精明能幹,很快就和大家打成了一片。和他相比,小實做什麼都是慢熱型。
做事的時候,小聰總是讓我朋友(也就是他倆的領導)挑不出什麼毛病,而小實卻總是被朋友批評。
例如,朋友同時給兩人安排工作。每當詢問工作進程的時候,小聰的回答總是“馬上好。”實際離“馬上”遠得很。問小實,他總是說:“剛做好一件,還有兩件沒開展呢。”朋友一聽,當然就會對小實的答案不滿意。
朋友總是安排小實做很多事情,一到提拔或獎勵什麼的,總是給那個少做事的小聰,大家說:“愛討好領導的人得到實惠。”
我也好奇,曾想問朋友這個問題。
但總是因為太忙而擱置,當我下次去朋友公司的時候,得到新消息,小實已經順利晉升,而小聰還是原地踏步。
這讓我更加費解,找到朋友問其原因,朋友諱莫如深,簡單的幾句話就讓我明白了情由:“我總是表揚那個小聰明的人,他們不就喜歡表揚和多發點獎金嗎,為了鼓勵他們做事,那就滿足他們,而我的信任給那些笨人,他們才讓人放心啊!”
所以,從這個事例中,我們能看到短期利益和長期效益是不同的,根據你內心的需求。智慧的你,會選擇哪一種呢?
有這麼一個傳說。
有個雲寂和尚已經是垂暮之年了,他知道自己在世上的日子不多了,就把他的兩個弟子叫來,一個叫一寂,另一個叫二寂。他們來到方丈室後,雲寂和尚就交給他們兩袋子穀種,要他們去播種插秧,到穀子熟的時候再來見他,看誰的穀子收獲得多,多者就可以繼承衣缽,做寺廟的住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