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山藥,山藥其性甘平,氣陰兩補,補氣而不壅滯上火,補陰而不助濕滋膩,為培補中氣最平和之品,曆來就被眾醫家大加讚譽。來源:完美星空(http://www.13952.com)《本草綱目》雲其:"益腎氣、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潤皮毛。"《景嶽全書》雲:"山藥能健脾補虛,滋精固腎,治諸虛百損,療五勞七傷。"《藥品化義》雲:"山藥溫補而不驟,微香而不燥,循循有調肺之功,治肺虛久嗽,何其穩當。"清末最有名的大醫家張錫純對此藥更是推崇備至,在其醫學專著《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曾屢用大劑量生山藥一味,治療了許多諸如大喘欲絕、滑瀉無度等危急重症。其言:"山藥之性,能滋陰又能利濕,能滑潤又能收澀。是以能補肺、補腎、兼補脾胃……在滋補藥中誠為無上之品,特性甚和平,宜多服常服耳。"山藥品種較多,河南懷慶府也就是今河南省沁陽市所產的品質最好,所以通常山藥也叫懷山(或淮山)。藥用時通常要幹燥切片。藥店有炒山藥和生山藥兩種,建議用幹燥後的生山藥較好。
再談談薏米,如果您的體內有濕氣,如積液、水腫、濕疹、膿瘍等等與體內濁水有關的問題,薏米都是您最好的幫手。"薏仁最善利水,不至耗損真陰之氣,凡濕盛在下身者,最宜用之。"薏米性微涼,脾胃過於虛寒,四肢怕冷較重的人,還是不太適合的。李時珍孕婦忌服,可能也是怕利水太過,把羊水也利幹了,雖然在現實應用中並未見對孕婦有什麼危險,且常有相助之益,但為安全起見,權且聽他老人家的吧。薏米的主要功效在於健脾祛濕,健脾可以補肺,祛濕可以化痰。所以,本品亦可用於治療肺熱、肺癰、肺痿之症,和山藥同用,更是相得益彰,互補缺失。"山藥、薏米皆清補脾肺之藥,然單用山藥,久則失於粘膩,單用薏米,久則失於淡滲,惟等分並用乃久服無弊。"近代醫家曾指出,用兩藥各50克,每日熬粥,對肝硬化腹水有明顯療效。我們何苦非要等到病重如此再去喝粥呢?平日即將二者打粉熬粥常服,豈不是明智之舉?況且此粥美味可口,常吃不厭。有人,粥有藥味,且酸苦難喝。這恐怕是由於您選料的品質不好。由於品種不同,有的山藥會略帶一點酸味,但卻毫不影響粥食的美味。
最後再芡實,前麵山藥、薏米好像把溢美之辭都分而占盡了,其實不然,芡實,更有其與眾不同的絕妙之處。如果您是"脫症"和"漏症",芡實就是一雙有力的大手,把您托住,讓您的氣血不致白白地流失。有人長期腹瀉,下利清穀;有人遺精滑脫,其勢難禁;有人夜尿頻多,無法安睡,這種情況下,就會發現芡實的神奇了。清代醫家陳士擇得最好:"芡實止腰膝疼痛,令耳目聰明,久食延齡益壽,視之若平常,用之大有利益,芡實不但止精,而亦能生精也,去脾胃中之濕痰,即生腎中之真水。"所以芡實是健脾補腎的絕佳首選,若能與山藥同舟共濟,那補益的效果就更佳了。
山藥、薏米、芡實是同氣相求的兄弟,都有健脾益胃之神效,但用時也各有側重。山藥可補五髒,脾、肺、腎兼顧,益氣養陰,又兼具澀斂之功。薏米健脾而清肺,利水而益胃,補中有清,以祛濕濁見長。芡實健脾補腎,止瀉止遺,最具收斂固脫之能。有人將三藥打粉熬粥再加入大棗,以治療貧血之症,療效顯著。這三味藥粥雖然好處太多,但仍然有許多人無福消受。體內濁氣太多的人,喝完此粥必飽脹難消;肝火太旺的人,必胸悶不適;瘀血阻滯的人,必疼痛加劇。還有津枯血燥、風寒實喘、小便短赤、熱結便秘者都不適宜。這就好比您要想引來清泉,就要先排走汙水,"陳血不去,新血不生,濁氣不除,清氣難存"。
還有不喜歡此粥味道的人,也是與此無緣,勉強硬喝也吸收不好。不如去找您喜歡的味道,用心去感覺,總能發現的。
17.唯"我"獨尊--每個人都是解救自己的觀音
2007年3月,西安《華商報》一直在連載我的《求醫不如求己》。據,每天收到讀者向我谘詢健康問題的短信有幾百條,後來報社隨機選了1000條發給我,請我盡量多回複一些。《華商報》的編輯:"讀者都是那麼懇切,不忍心落下任何一條。"我看著這1000條短信,洋洋7萬多字,真是百感交集,感覺自己像是一隻螞蟻,卻背著一座大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