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投資不隻是男人的事(2)(1 / 3)

其三,決定何種投資方案最有效。事實上,總共隻有5個基本的房產退出策略可供選擇:零售、整體出售、附帶購買選擇權的租約、業主融資租賃以及出租。一旦確定了自己想要獲取的目標是什麼,可供選擇的策略就會極其有限了。例如,如果你的目標是進行財富的長期積累或者增加被動性收入(坐享其成式的出租收入),那麼零售和批發出售的策略就不適合;如果目前你需要大量現金用於還債或者進行其他項目的投資,那麼將物業出租就是個錯誤的選擇。

合適的投資策略還受到個人受教育程度、個性以及個人可利用資產的限製。隻有仔細審視了目標、個人可利用資產,以及負債能力之後,你才能決定出唯一一條可以從房地產市場賺到錢的方案。

其四,下定決心,獲得相關知識和技巧,使自己的策略奏效。任何描述特定房產投資的書籍都會指示你如何在這項房產買賣中賺錢,如果你隻是計劃買進賣出房產而謀利,則就無需知道房東與租客間的法律規定,但如果涉及承租或者簽訂帶購買選擇權的租約,則必須了解並弄懂這些法律規定。

此外,有些技巧是你進行任何一種房產投資都必不可少的,比如,測定物業的價值、找到真實的賣家,與賣家討價還價,以及學會將自己的買價進行整合性地包裝,以增加說服力。

把自己需要學習的東西列一份清單,然後盤算一下如何取得這些信息。事實上,市場上有無窮無盡的報刊、書籍、自學課程以及錄像資料,內容涉及任何房產相關的資料和話題。一旦知道自己該找什麼,找到這些信息是不成問題的。

其五,多出價(當然你的報價通常會有些保守)。盡管出價時你可能並未完全弄懂所有技巧。

一個有趣的現象:那些花了許多時間看樓、評估樓價以及出價的投資者,對於他們正在做的事情會發生什麼結果有著不切實際的想法。大多數初學者會先入為主地認為,出售者會因為或這或那的原因而拒絕他們的出價,而實際情況是他們擔心的一些原因與出售者最終拒絕的理由沒有必然的聯係。隻有真正投身於房產市場進行買賣,才能搞懂裏麵的技巧。不真正地出價是不會成為一個成功的房地產投資者的。

四、別再把保險經理關在門外

錢小小的生活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樣的經曆——坐在家裏,有時會有保險經紀人敲你的門,問你是否對他們新推出的險種感興趣。

甚至自己的親戚朋友,如果有人賣保險,一定不會放過你,苦口婆心地對你講述保險的好處,讓你煩也不是,趕也不是,好生為難。

不久前同學聚會,小小就又遭遇到這種情況。一個大學同學,現在賣起了保險,在飯桌上滔滔不絕地講述,小小有些坐不住,就問身邊的二姐,要不要出去轉轉。

二姐居然說:“別出去啊,好好聽聽保險。”

小小睜大眼睛:“你愛聽?”

“不是愛聽,是必須聽。現在要是不懂保險,就太落伍了。”

二姐一向沉穩,是個遵循傳統的人,連她都說太落伍的事,小小居然還一點兒興趣都沒有,她簡直有些無地自容了。於是,安穩地坐在那兒,認真地從頭聽到尾。

仔細聽了才發現,原來自己以前對保險是存在誤解的。保險作為保障和理財方式,在國外非常普及,保險經紀人的地位也很高,隻是中國人比較缺乏保險意識,再加上一些經紀人的銷售方法有些問題,容易讓人反感,像抵觸傳銷一樣抵觸保險。

而且她也才知道,保險不僅僅是保障,也是一種理財方式,而且收益比銀行大得多。

她竟然這麼久了,從來都沒有關注過。好在現在還不算晚。

第二天,她專程給這個同學打電話,請她到家裏來坐,聽她詳細地為自己講述各個險種以及適合自己的保險。

其實,寶寶的保險,她已經買過了,可是那時候她隻是一心為了寶寶好,並不是真的很了解保險。

不止是她這樣,同學告訴她,即使在國內買保險的人群中,也有超過60%的人隻知道自己買了保險,但不知道自己所買的到底是什麼保險。原因是他們從來不看保單,有的人時間久了連保單的去向都不知道。這說明他們對保險並不是非常重視,對自己的權益並不重視,對自己所承擔的責任也不重視,一旦有了問題,很容易和保險公司在理賠上產生矛盾。

還真是門學問。勤學好問的錢小小,認真地記著筆記,又做了一次好學生。

理財秘籍

女性購買保險的必要性

女性學會購買保險比接受推薦保險更重要,與其接受推薦不如學會如何選擇保險,如何配置保險理財預算以及如何解讀條款。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初衷,所以開始撰寫如何選擇保險係列,希望對您有幫助。

當二字頭的年齡劃向尾聲,以往無憂無慮的都市女性會突然發現生活裏多了些不濃不淡的陰霾:生孩子有多大風險?得了重病怎麼辦?未來的退休金又該從哪裏變出來……30歲,怎樣才能做到有“險”無驚?30歲,麵對這麼多複雜的問題,一向重視安全感的女人漸漸變得有些恐慌,她們急需外來強有力的支持與保障,於是很多人都選擇了購買保險的方式來作為自己長久的依靠,據統計,30~35歲的白領女性是中國女性保險支出最多的族群。但在選購了一份安心的同時,她們並不清楚這種投資,到底能為自己帶來何種程度的收益與保障,那些特殊條款對自身有保護作用,而且如何結合自身理財習慣進行保險支出預算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