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章 第一章(1 / 3)

江南小巷,粉牆黛瓦。傍晚時分涼風徐徐,油紙傘下雨聲淅瀝,落在地上化為漣漪,河邊的“小娘魚”1都收起了衣裳往巷子裏跑去。

溫時書正撐著傘往家裏走去,一席白衣裹著秋日涼風,寒冷的水氣攀附在他那如畫的眉眼上,聽得耳畔銀鈴般清脆的笑聲,不由得護住了手中的荷花酥,任煙雨籠罩,油紙中的點心還是留有餘溫。

這是姑蘇城中蘇記鋪子裏的招牌,鹹香軟糯,深受姑娘們的喜愛。

推開書院的大門,庭院裏的桂花已經落敗,留得淡淡餘香,也要被這場秋雨衝刷殆盡,瓷缸中的水早就滿溢了出來,裏頭的錦鯉正擷著殘藕,白尾紅身,煞為可愛。

屋裏的人聽見聲響,也撐了傘出來,這是他找來伺候玉芙的婢女,名叫小桃,不過十四的年紀,瞧見是他回來了,不由得眉開眼笑。

“主子回來了,灶房裏正溫著吃食,此去姑蘇城可累?”

溫時書走進廊下,將油紙傘收好後才抬眼,眉眼含笑,“不累,玉芙這幾日可曾習慣這裏的生活?”

小桃接過了那柄傘,提及此事略顯低落,“姑娘還是難以適應,想來縣城裏沒應天府講究,就連酒樓裏的吃食她都難以下咽,已消瘦了許多,隻食每日一碗桂花藕粉。”

溫時書聞言不覺奇怪,將手中點心遞了過去,神情溫柔如玉,“我去給她做些吃食,這是在姑蘇城裏帶回來的荷花酥,且讓她墊墊吧。”

宛如謫仙的身影也隨即往灶房處走去,路過的地方都沾染了些淡雅的山茶香。

玉芙是他在池州府講學時偶爾救下的姑娘,詢問得知,乃是當朝大儒孫女,因祖父被卷入“南北榜”2,全家跟隨戍邊,途中與家人走散,自幼嬌貴的她受不了路程之苦,差點香消玉殞。

溫時書曾任丞相時,在翰林院曾遇到過其祖父,頗為敬重這位為人慷慨的大儒。帶玉芙醫治後,曾想托人將她送到家人身旁,後來念及路途遙遠,又收到劉家托他照拂的書信,便把她留在了身旁。

兩人男女有別,他便托付家有女眷者照顧,誰料幾經周轉下,玉芙完全不能適應,初秋時還生了場大病,就被送回了書院。

經過窗欞前,溫時書無意間瞥見了模糊嬌俏的側影,叮當鐲因慌亂而作響,留得藕粉色的衣裙一角。淡淡的墨香從中飄出,書桌上的畫卷墨跡未幹,微微泛黃,顯然畫了好些時日,留白著墨恰到好處,勾勒渲染予畫神韻。

描繪的十二花神圖,正停留在十一月的山茶。

溫時書停步而望,側院的白山茶含香而綻,葉子滴翠晶瑩,在這寒風細雨中亦不少溫潤清雅,純潔無瑕,耐寒耐冬,風姿綽約。

玉芙來到書院不過五日,據他人所言,幾月來顛沛流離,性子膽小甚微,平日見不得外人,心中鬱結已久,難以開解。兩人雖同住屋簷,因他去姑蘇城講學,幾乎不得見。

他對她的印象,多停留在池州相遇之時,小姑娘杏眼含淚,和家人失散驚慌失措的模樣。念她年幼,這幾日時常惦念她的情況,想要找機會與她談談,幫她疏導心結。

眼下的十二花神圖,卻讓溫時書眉眼蘊笑。

若是長久心中鬱結,便不會有閑情雅致用心繪製此圖了。小姑娘長久離家,不能習慣本就正常,有些話還是有失偏頗了。

溫時書撐起水墨江山的油紙傘後,徑直往灶房處走了去。

酉時初,秋蟬鳴了兩聲後,安定縣漸漸歸於平靜,家家戶戶都飄了抹炊煙,淅淅瀝瀝的秋雨終於停了下來,寒霜籠罩,隻有這人間煙火氣才能撫平此間帶來的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