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洞悉曆史深處(5)(1 / 3)

如果說王朝內部的糟糕狀況已足夠使明王朝岌岌可危,那麼關外後金政權的入侵則讓國勢變得愈發不可收拾。滿族人建立的後金政權日漸壯大,八旗鐵騎縱橫關外。明朝軍隊雖然裝備優良(火器的配備率是當時世界第一),卻仍然無力抵抗。關外的明朝土地大片淪喪,而明朝政府組織的多次大規模反擊也都以失敗告終。明朝政府隻得在關外收縮防線,退守幾個大城池,將戰局的主動權拱手送人,自己則完全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

此時東南沿海的形勢也不樂觀。明朝末年海盜猖獗,日本浪人和中國海盜勾結,不斷侵擾東南沿海諸縣,燒殺劫掠。明朝政府多次前往清剿,但海盜流動性很強,而且撲而複燃,搞得明朝政府精疲力竭。後來,明朝政府采用了招撫海盜的辦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招降了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但隨著國勢的衰落,東南邊防問題也越發嚴重起來。

國家的外事已是萬分危急,朝廷的內部更是腐敗透頂、混亂不堪。曆代明朝皇帝疏於政事,造成了朝中宦官專權的局麵。宦官們掌握著殘酷的“特務部隊”——錦衣衛和東廠,有的甚至掌控明朝一些重要的軍權,以此迫害異己,獨霸朝堂。與他們相對的勢力是明朝的文官集團,然而這些士子文人非但不是國家的救星,反而成為重要的掣肘力量。明朝的文官們長期以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利益群體,他們相互結黨,共同對抗“宦權”甚至“皇權”。明萬曆皇帝就是因為感到自己在文官集團麵前無法有所作為,才一氣之下罷朝,自此28年不上朝。這些自詡“清流”的文人,很多也和朝中的一些陰暗勢力勾結在一起,其中有不少人還曾為權宦魏忠賢歌功頌德。

待到崇禎帝登基,他身前的大明王朝已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爛攤子”——蛀洞遍布,四下漏風,稍加外力便會房倒屋塌。即便崇禎帝胸懷大誌、兢兢業業,也已經無力回天了。

多疑自負釀悲劇

崇禎帝的不幸有曆史的必然因素,也有他自身性格缺陷所造成的問題,那就是他的多疑與自負。

崇禎帝的即位存在一些偶然因素。他的父皇明光宗朱常洛並沒有把皇位傳給他,而是傳給了他的哥哥朱由校。按照曆代“父死子繼”的傳統,崇禎帝原本不會再有當上皇帝的機會。但朱由校荒淫早卒,且沒有子嗣,於是崇禎帝幸運地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崇禎帝自幼看盡了皇家的政治陰謀與爭奪,加之即位過程如此波折,便形成了猜忌多疑的個性。而他一登基就扳倒了大宦官魏忠賢及其黨羽,又讓他對自己的能力和對未來的期望有了過高的估量。

一心圖強卻趕上時運不濟,國內外諸事無一順意,這讓心氣頗高的崇禎帝有了挫敗感。為了扭轉時局,他更加苛刻地要求和約束自己,行為近乎極端;同時,他也以同樣苛刻的標準要求臣子,幻想著他們能如自己一樣恪盡職守,任勞任怨。如果臣子們工作做得稍有不妥或者懈怠,崇禎帝便會認為這是臣子無能、不忠甚至有謀反之心。這種歇斯底裏的心態使得臣子們人人自危,整日戰戰兢兢、提心吊膽。

崇禎帝在位的17年中,由於不信任或者反感,一共任免過50位內閣大學士,這幾乎相當於宋朝一代大學士的數量總和,可謂曠古未有。同時,朝廷各部臣子也被他走馬燈似的更換,其中包括17位兵部尚書(其中多人被他下獄處死或者流放)、16位刑部尚書、13位吏部尚書、13位工部尚書、8位戶部尚書。在調配前線作戰將領方麵,崇禎帝更是毫無耐心可言。負責對後金作戰的總指揮官接二連三地被裁撤替換,有的是因為某一場戰役的失利,還有的甚至是因為進行戰略防禦而被崇禎帝認為是“怯敵”,於是予以罷免。在鎮壓農民起義軍的過程中,崇禎帝同樣如此。與此相對,崇禎帝不斷地詔令天下廣薦賢才,自己則認定了身邊的臣子無能和瀆職。

崇禎帝對朝臣不僅任免頻繁,而且獎懲刻薄。崇禎帝一朝,先後有袁崇煥、楊嗣昌、孫傳庭、盧象升、洪承疇、熊文燦、陳新甲等人被委以軍事重任。然而崇禎帝卻讓他們幾乎無一善終,不是被遷怒處死(有的甚至遭到“淩遲”之刑),便是被逼上陣戰死沙場,其餘的則是孤軍被圍而得不到援助,最後或被俘,或倒戈投降。其中,崇禎帝因皇太極一個簡單的反間計而冤殺“國之屏障”袁崇煥,則是最為著名的“自毀長城”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