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到一處古舊的建築前,那門邊立著一塊“省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這就是“飛將軍祠”。張校長告訴我們,後來在修整時發現,正殿大梁的背麵刻有“仁壽元年,歲在辛酉,八月望日,上梁大吉”的字樣。“仁壽”是隋文帝楊堅的第二個年號,仁壽元年是公元六百零一年,距今已經一千三百餘年,這樣的古建築現在全世界也非常少有了。李家溝裏還有著這樣珍貴的古跡,真不愧是中華民族的發祥之地!因為沒有找到管理人員,我們沒能進去參觀和瞻仰。我很想進去看一看李江玉老師當年居住的地方,但是張校長說,那些偏屋早已拆除了。我們隻能望著那巍峨的門樓興歎。這時我忽然想起,這是一個會讓張校長觸景生情的地方,還是不進去的好。
張校長特意帶我們向下村邊上的一堵土牆走去。在四周新建的樓房環繞中,這堵土牆顯得很是特殊。它周圍是一片青草地,一圈鐵欄杆護衛著它。走到跟前,不需她做解說,我們馬上知道這是什麼地方。土牆是加固過的,但還盡力保存原來的風貌。那上麵至今依舊赫然顯現著一行大字:“將革命進行到底!”當年王良先生一到李家溝就見到這條解放軍寫下的標語,今天我們又見到它。張校長說,她的學校每年新生入學都要到這裏來,聽李山梁爺爺講解放戰爭的故事。縣城裏,甚至省城裏的青年人入黨入團,都喜歡到這裏來宣誓。這也是李家溝值得驕傲的一處文物。
佇立這堵土牆前,身在青山綠水的李家溝中,想起這塊土地的過去、現在和將來,我感到,我們偉大祖國的翻天覆地的革命事業,的確是在克服一切的困難和曲折堅持不懈地向前進,而且必定能夠進行到底!
這天晚上,我們在張校長的書房裏談起這堵土牆,不覺又談起李家溝的過去、現在和將來。撫今追昔,感慨萬端。感慨之餘,我不禁又幻想起來。我說:
“李家溝有這樣悠久的曆史傳統和革命傳統,有這樣珍貴的文物古跡,現在又發現巨大的金礦,風景還這樣優美,真應該再大大地發展一下!”
張校長說:“我們是有一個很好的遠景發展計劃,不過還需要一些資金。”想不到小王馬上說:
“我回來以前,有幾個很有些財力的美國朋友托我為他們尋找在中國大陸投資的方向。我馬上給他們寫信,請他們來這裏。像李家溝這樣的條件,他們會有錢可賺,我們也利用他們的資金來發展我們的事業。我要陪他們一起來具體落實。”
臨行這天的上午,我和小王專程去張家窪向李秀秀致謝和告別。回到張秋眉校長家裏,她為我們設酒送行。
她把餐桌設在她的臥室裏,意思是讓我們更多地了解她的生活。我沒有注意她房間裏的彩電冰箱,卻一眼看見了她床頭的一把紅麻線紮花的高粱穗子炕笤帚。我馬上指給小王看。他告訴我和張校長,他爸爸的那隻在奔波流離中丟失了,爸爸為此多次慨歎過。小王說:“要不我們這次也就帶來了。”
張校長請來了李七姑。我們四人圍坐在臥室裏的一張小方台邊。我們好像是四個親人。我們確實是四個親人。
下午二時的火車,張秋眉校長已經安排好學校的車子送我們去牛莊。我們再說到幾件必須說到的事:關於墓碑,張校長說這由她一手經辦,小王寫下了父親的生卒年月,以便刻在碑上。這時,張校長從她的抽屜裏拿出一頁紙來,稍稍遲疑了一下才對小王說:
“如果你同意的話,我想把這幾句話刻在墓碑的背後。是我昨天晚上寫的。”她把那張紙遞過來。是這些詩句:
昔日有過客,來去何匆匆,身在黃土溝,心在紫微宮。而今永歸來,眠此東山東,俯飲乳汁水,仰依慈母峰。一輪皎皎月,伴君掛晴空,與君長相守,靈犀隔世通。青山綠水情,融融我心中,請看妹子溝,今朝沐春風。
見我們兩人把她的詩讀過一遍又一遍,不肯釋手,張校長不好意思起來。她說:“我寫得不好。不過你們知道,這是他和李江玉老師興下的規矩,所以我就學著大膽地寫了。”小王和我都十分喜歡她的詩。小王說,這是他所讀過的讓他最受感動的一首詩。張秋眉校長欣慰地笑了。這時,小王從提包中取出一個厚厚的信封來,態度誠懇地放在桌上。他說,這是一筆錢,他想留下,供張校長和李七姑兩位阿姨不時之需,他是代表他父親這樣做的。但是她們二人都堅決不肯接受。她們說,現在她們生活得很好,而且一天會比一天更好,不需要這錢。再三推讓以後,張秋眉校長終於望一望李七姑,好像是在取得她的同意,然後對我們說,她建議,用這筆錢在她的學校裏設一份獎學金,用來培養李家溝的下一代。小王和我都讚賞這個主意。大家一致主張把這稱作“李江玉先生紀念獎學金”。並且一致決定,請李山梁擔任獎學金的管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