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 如果家裏有一個醫生(1 / 2)

我7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我深深記得那天的情景:淩晨2點鍾,父親因突發性腦溢血,昏迷不醒,好心的鄰居幫我們到處請醫生,卻遲遲不歸。無助的母親心急如焚,淚流滿麵,一遍一遍不停地呼喚著昏迷中的父親。這一切,被幼小的我看在了眼裏,心中暗想,“如果家裏有一個醫生,那該多好!”父親住院10天後終於沒有抵擋住病魔的糾纏而去世了,從那時起我發誓長大以後一定要做一個醫生,做一個好醫生。

多少年過去了,父親離我們而去的情景總是曆曆在目。我知道,幼時的這個誓言,早已決定了我的一生。

在漫長的學醫道路上,我是比較幸運的,起步也比較早。我有一個叔叔是習武的,我從小跟他習拳,並學習跌打損傷的治療方法。後來,又有幸接觸到廖厚澤、胡海牙等杏林大醫,他們把我領入中醫之門,帶入中國傳統文化的殿堂。尤其是傷寒派的大家廖厚澤先生,我在他門下係統地學習了傷寒,並進行了很長時間的見習,收益無窮。從20多歲起臨證看病,至今算一算也有將近20年了。

我從來不認為一個好醫生就應該純粹守在診室接待病人。在診室裏,病人一撥一撥地來,又一撥一撥地走,往往一天就是三四十人,我沒有太多時間跟他們細細交流。有的病人回去病好了,就不再找我了,有的病人回去吃了藥,病沒好,又找別的醫生去了,總之,很多病人一去就如泥牛入海,再無音訊,我也不知道我開出去的藥到底有多少效果?還有的病人,在我這裏治好了,下次有病還來看,還會帶著自己的親朋好友過來,最後,一個介紹一個,形成一條“病人鏈”,這雖然使我小有欣慰,但心裏仍覺不安。我老在想:怎麼現在生病的人越來越多呢?怎麼這個“病人鏈”斷不了呢?無論如何,我都覺得自己沒有達到兒時理想中那個“醫生”的標準,總覺得自己欠病人一點什麼東西。

古人雲:大醫治未病,中醫治將病,下醫治已病。我曾斷言:中醫好多病都能治,隻要你抓住時機!但是,我坐在診室裏,都是已病之人來找我,其中很多人已經錯過了治病的最佳時期。不會有人好端端地來醫院掛個號,問我:“醫生,我沒病,您給我看看我以後會得什麼病吧?”倒是有很多人,即使身上不舒服,仍然強挺著,非得到了難受得挺不住的時候才跑來找醫生。對於這樣的病人,我能治嗎?能治!但對於病人來說,這場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我卻沒能幫他避免。雖然病人病愈後千恩萬謝,我卻感覺受之有愧,總感覺自己僅僅是一個靠“治已病”而沽名釣譽的下工,麵目可憎。

如何“治未病”呢?那就是養生。真正高明的醫生,會讓所有跟他有緣的人不生病!這是我一直所追求的。

說到養生,道家是做得非常好的,有很多獨到的經驗,於是我又四處拜求名師高人,深入研究道家的養生真諦,體會那種大道至簡、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的確,隻要邁入這種境界,人一生是完全能像《黃帝內經》所說的“度百歲乃去”的,但很多人無緣接觸這些養生之道,為什麼無緣呢?並不是他們沒有這個福氣,而是我們做醫生的沒有盡到職責!所以,我感覺,把中醫裏最精華、最高妙的養生大道傳播開來,讓盡可能多的朋友知術得道,這是我的一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