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意氣風發的十年(1 / 3)

人民的總理周恩來,是全國人民的總管家。從內政到外交、內政的政治、經濟、軍事、化等,他無所不管,而且處理每一項工作都十分認真細致,井然有序。從建國到1956年,周恩來意氣風發,才華四溢,為共和國工作的各個方麵打下了穩固的基礎。

在內政方麵,他處理的許多工作,最繁重的是經濟。

周恩來常說,政府工作的重點,就是組織領導經濟建設。外交的目的是什麼呢?內政又為了什麼呢?外交就是要爭取造就一個和平、穩定、內外交流、互通有無的國際環境,內政是要建立和開創一個團結穩定、民主和諧的局麵,而所有這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把我國盡快地建設成為一個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國家。

早在1950年的時候,我國就聘請了蘇聯計劃統計專家來幫助進行研究和編製第一個五年計劃。1952年8月,周恩來親自主持起草了《國經濟狀況和五年建設的任務(草案)》。這個草案的內容,包括了國經濟概況,五年建設方針,五年建設的主要指標和項目,長期建設的準備工作,請蘇聯援助等事項。草案提出:“今後五年是國長期建設的第一個階段,其基本任務是:為國家工業化打下基礎,以鞏固國防、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和化生活,並保證國經濟向社會主義前進。”

1952年8月15日,周恩來率領國政府代表團去莫斯科。代表團成員有陳雲、李富春、張聞天、粟裕等。這次去蘇聯商談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我國的“一五”建設計劃問題。20日,代表團到克裏姆林宮會見了斯大林。斯大林表示願意盡力在工業資源勘探、設計、工業設備、技術資料和派人到蘇聯留學、實習等方麵,給國幫助,他指定莫洛托夫、布爾加寧、米高揚、維辛斯基、庫米金組成蘇聯政府代表團,同周恩來等商談。9月3日,斯大林約見國政府代表團,繼續談國的五年建設計劃和與此有關的其他問題。他說,國三年恢複時期的工作,給他們印象很好。製訂五年計劃,要有後備力量。由於方原來提出的“一五”時期工業增長速度每年平均是18%,斯大林建議“可降到15%”。他表示願意為國實現五年建設計劃提供所需要的設備、貸款等援助,同時派專家來幫助國建設。斯大林的談話,為蘇聯援助國經濟建設定了基調。周恩來、陳雲先期回國,具體援建項目,由李富春領導,繼續同蘇方麵談。這次商定,蘇聯援助國90個建設項目,加上在此以前蘇方答應援建的51個項目,共為141個項目。後來,援助項目擴大為156項。

**央和政務院決定,集主要力量進行以這156項建設單位為心的、由694個大型建設項目組成的工業建設,建立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作為發展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心任務。

這年12月24日,周恩來代表**央在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委會第43次會議上作報告說:“我國經濟恢複時期已經基本結束,大規模的有計劃的經濟建設時期已經到來,第一個五年建設計劃就要在1953年開始了。”1953年2月4日,周恩來在政協全國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所作的政治報告,分析了當時我國的政治經濟形勢,號召全國人民投入大規模的經濟建設。他說,現在,我國除台灣外已經統一,官僚資本的企業已經徹底改造成為社會主義的國營企業,在工業和批發商業方麵國營經濟已占優勢和領導地位,全國銀行已由國家統一管理;資本主義工商業和個體經濟在國家領導扶助下已開始改造,全國工農業生產不僅全部恢複,而且一般已超過曆史上最高水平;交通運輸、國內貿易發展較快;國家財政收入已經平衡,全國物價已經穩定,人民的物質、化生活有了顯著的提高。這一切,為我國進行長期的、有計劃的、大規模的國家建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他說:當前我國人民的一項重大任務是,開始進行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國家建設。1953年是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第一年,我們要動員工人階級和我國人民,集力量,克服困難,為完成和超額完成本年度的計劃而奮鬥。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編製,央的同誌幾乎都參加了,具體則由周恩來、陳雲、李富春負責。計劃的本都是周恩來親自審查的。他親自指導編製計劃,審定計劃,工作非常細致,幾乎每一個數字他都核查過,每一個百分比他都要親自計算一下。當發現差錯時,他總是耐心地嚴肅地給工作人員指出來,和藹地要他們回去好好地再算一算。計劃是製訂得非常周密詳細的,周恩來對年度計劃和長期計劃要求都非常嚴謹。

第一個五年計劃,采取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重點進行新建和擴建電力、煤炭和石油等能源工業建設,新建和擴建現代化鋼鐵、有色金屬和基本化工的原材料工業建設,建立製造大型金屬切削機床,發電設備、采礦設備和汽車、拖拉機等機械工業建設,建立和改造擴建航空、坦克、武器和彈**等國防工業建設。周恩來的經濟建設思想,是注意重點,用重點帶動全盤。為了重點保證能源工業、原村料工業、機械工業和國防工業這些基本工業的建設,對這四個方麵工業部門的投資,占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工業投資的75%左右。

為了改變原有的工業地區布局不合理的狀況,考慮到國家安全的需耍,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重點進行了以鞍山鋼鐵聯合企業為心的,包括撫順、阜新和鶴崗的煤炭工業,沈陽的機械製造工業和吉林的電力工業為主要內容的東北工業基地的建設;以包頭鋼鐵聯合企業為心的華北新的工業基地;以武漢鋼鐵聯合企業為心的華新的工業基地的建設;上海和其他沿海城市的工業基礎大為加強,並把沿海城市的一些工業大業遷住內地。

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舉行,周恩來作《政府工作報告》。講到第一個五年計劃方針時,他說:“這就是:集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基礎;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有步驟地促進農業、手工業的合作化;繼續進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保證國民經濟社會主義成分的比重穩步增長,同時正確地發揮個體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作用;保證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質生活和化生活的水平。”在集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基礎這個方針下,我國的工業建設取得了巨大的進展。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我國施工的大型項目有921個,到1957年底,全部建成投入生產的有595個。這些項目,是我國現代工業的骨幹,包括飛機、汽車、發電設備、重型機械、新式機床、精密儀表、無縫鋼管、合金鋼、塑料和無線電等新的工業部門。這些新工業的建立,改變了我國工業部門殘缺不全的狀況,奠定了我國工業化的初步基礎,並為對國民經濟進行技術改造提供了物質技術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