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貝母性寒、味苦,具有清熱散結的功效,常用於咳嗽、肺炎等呼吸道疾病的治療,這一點很多人都知道,但用它來治療胃病,卻不為常人所知。其實,早在《本草逢原》一書裏就清楚地記載,浙貝可以治一切癰瘍。而現代藥理研究也證實。浙貝母含有“浙貝甲素”和“浙貝乙素”兩種成分,具有止痛、消炎的作用,可以緩解胃病的疼痛。另一方麵,浙貝母還能夠直接作用於潰瘍麵,起到抑製潰瘍形成、促進組織修複之效。
馬先生聽了我的解釋,連連道謝回去。半個月後他回來複診,說才服了兩天的藥,胃痛的發作就明顯減少了。我讓他再繼續服用,連服了一個月,馬先生的胃病果然就再沒有發作過了。
54.加班引發心髒不適,蓮子茶清心舒心
症狀:壓力過大、過度勞累引起的心慌心悸、胸悶不適
很老很老的老偏方:
①取蓮子20克、冰糖或砂糖10克、茶葉適量。蓮子用溫水浸泡2小時,加冰糖燉爛,倒入茶葉,即可食用。可平時常服,可連服。
②取蓮子心、茶葉各10克,放入茶杯中,衝入適量沸水,浸泡5~10分鍾後飲用,可加入蜂蜜或砂糖調味。
在以前人們的觀念裏,心髒病是老年人的事,跟中青年人很難拉上關係,但近些年通過媒體報道,許多人意識到其實並非如此。比如28歲的浙江衛視當家新聞主播梁薇在工作期間心髒病突發去世,域名注冊係統頂尖專家、中國頻道的CTO黃柏林在37歲初為人父時病逝,年僅36歲的浙江大學數學係教授、博導何勇,因過度勞累英年早逝,摩托羅拉副總裁兼首席營銷官格利高裏?弗洛斯特突然死亡,年僅38歲的網易代理首席執行官孫德棣猝死,25歲的華為員工胡新宇過勞猝死……還有不少如警察、IT員工、會計師事務所員工英年早逝的例子,都屢屢在電視、報紙上見到。
這些人的死因,絕大部分都是因精神壓力大、長期過度勞累而引發的心源性猝死。英國曾針對1萬多名公務員進行過一項長達12年的跟蹤調查研究,發現工作壓力、過度勞累確實會對心髒造成不良影響,能令患心髒病的風險增加68%。
朱小姐今年26歲,是一名服裝設計師,熬夜加班是家常便飯,有時候客戶催得緊,她甚至會每天隻睡一兩個小時,通宵達旦地工作。最近一段時間,她經常會覺得心慌心悸,或者胸前區突如其來感到一陣悶痛。起初她沒有注意,後來在報紙上看了幾起過勞死的新聞之後,她才重視起來。
去醫院做了24小時的動態心電圖檢查、心髒彩超等檢查,結果還好,沒有發現有心髒缺血的表現,但卻有陣發性心律失常,也就是偶爾出現心髒跳動得不規整。醫生說她是太累引起的,讓她多注意休息,也沒有開藥。朱小姐覺得不放心,就來看中醫,想通過中醫調理調理自己的心髒。
了解過她的病情,我告訴朱小姐確實要引起重視,她現在隻是偶爾心髒跳動得不規律,而且是良性心律失常,心髒還沒有器質性病變,但長期這樣下去,一則心髒可能會有缺血等實質性病變,二則良性心律失常也可能變成惡性心律失常,而這恰恰是很多猝死患者的直接死因。
朱小姐聽了很是擔心,又問我既然後果這麼嚴重,為什麼之前的醫生並不給她開藥呢?我告訴她,良性的心律失常一般確實不用藥物治療,這是因為許多抗心律失常的藥,在治療一種心律失常時,又可能會引起另外一種心律失常,所以使用起來有嚴格的指征。像朱小姐這種情況,確實是不能輕易用藥的,但可以通過中醫的一些食療方法來調理。我向她推薦了一個方子:取蓮子20克、冰糖或砂糖10克、茶葉適量,蓮子用溫水浸泡2小時,加冰糖燉爛,倒入茶葉即可食用,每天服用一次,平時可常服以作為保健之用。
茶葉自古以來被譽為養生、延壽的保健品。現代大量的流行病學和實驗研究證實,茶葉具有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功效,對於高血壓、動脈硬化及心律失常均有明顯防治作用。至於蓮子,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就將其列為上品,謂之能“補中,養神,益氣力,除百疾,久服輕身耐老,不饑延年”,是著名的補益之品。《本草綱目》中也記載說,蓮子可“交心腎、厚腸胃、固精氣、強筋骨、補虛損、利耳目”。我們看古裝劇,裏麵的小姐如果身體不適,就會有仆人端來蓮子羹、蓮子湯之類,就是這個道理。
蓮子肉味甜,蓮子心卻苦,很多人吃蓮子時都喜歡把心去掉,我專門提醒朱小姐,用這個方子的時候可不能這樣做。因為對於心髒來說,蓮子心可是關鍵,中醫認為蓮子心入心經,具有清心除煩,養心安神功效。據史料記載,乾隆皇帝每次到避暑山莊,總要用荷葉露珠炮製蓮子心茶飲用。現代藥理研究則發現:蓮子心的有效藥理成分為“蓮心堿”,具有降壓、抗心律失常,以及強心、增加心肌收縮力的作用,對於心髒的調理保健極有裨益。
如果覺得這個偏方製作比較複雜,也可以換一種比較簡便的方法:不要蓮子肉,隻將蓮子心、茶葉各10克,放入茶杯中,衝入適量沸水,浸泡5分鍾即可,如果嫌太苦的話,可以加入蜂蜜或砂糖來調味。這個方子做起來更方便,比較適合忙碌的上班族。
朱小姐按照我的方子和建議實施了一個月後,心慌、胸悶的症狀就基本消失了。複診時,我又格外奉勸朱小姐,除了服用蓮子進行調理外,注重休息同樣不能忽視。此外,適量的運動也很重要,即便隻是每天散步20分鍾左右,都是很有好處的。
55.胃痛好難受,有了這招不用愁
症狀:胃痛、胃部不適
偏方:先在背部脊柱的第十二胸椎棘突的附近區域處按壓,尋找明顯的壓痛點,再右手握拳,置於背後,將食指的拳指關節頂在壓痛點處,左手伸掌,與右手相貼。然後站於一麵牆前,背部向牆麵撞擊,連撞10下。每日進行2~3次,1周為一個療程。
在《很老很老的老偏方,小病一掃光》和《很老很老的老偏方,女人煩惱一掃光》兩書中,我們多次講過,幽門螺旋杆菌感染是引起慢性胃炎、胃潰瘍等胃病的主要原因,一般情況下,進行殺菌處理後,胃病就能好。但臨床上也有不少病例,長期吃藥,這胃病還是無法治愈,成了“老胃病”患者。
歐先生就屬於這種情況,他今年才30多歲,是一家外貿公司的職員,日常他經常是坐在電腦前與國外客戶聯係、溝通,辦理相關貿易手續。由於工作緊張,經常加班,飲食不規律,兩年前出現了胃痛症狀。去醫院看過,檢查他有幽門螺旋杆菌感染,醫生給他開了一個月的藥,吃完胃痛症狀果然消失了,但半年後胃又開始不舒服,不時又悶又脹,間或還有隱痛。這回他去檢查,卻查不出有幽門螺旋杆菌,醫生給他開了些保護胃黏膜、抗胃酸以及促進胃動力的藥物,這回吃下去效果卻不理想了,吃了一個月,症狀基本沒有變化。
歐先生多方尋醫,還經常看廣告,買各種牌子的胃藥來試用,一年多下來,花在買藥上的錢總有幾千元了,卻如石沉大海,胃病毫無起色,仍然是經常又悶又脹又隱痛,如果外出應酬喝酒或吃了冷食,晚上胃難受得讓他睡不著覺。如今他吃藥吃怕了,聽朋友說我治病有不少神奇的招數,於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來找我。
聽他講完,我翻了下他帶來的既往病曆資料,問歐先生現在有沒有胃部不適,歐先生說有,中午可能吃的東西有些寒涼,現在胃正悶脹著呢。我想了想,叫病人俯臥在診療床上,我揭開他的衣服,露出後背,用手指在他背部脊柱第十二胸椎棘突的左右、上下附近區域按壓。很快,我發現有一個穴點按壓下去時,患者訴此處有明顯的壓痛感,於是我在此處用力揉搓了兩下,然後問歐先生現在他的胃部症狀有沒有什麼變化。歐先生驚訝地說這方法真靈,胃悶脹的感覺立刻就減輕了不少。我告訴他這裏就是他老胃病的病根所在,然後在這個區域進行了針灸治療。二十分鍾後拔針,歐先生下床後穿好衣服,滿臉喜色地告訴我,胃部的症狀已經完全消失了。
患者覺得很神奇,為什麼胃部的問題,在背部治療有效呢?我向他解釋,十二胸椎旁開1.5寸就是胃俞穴所在,往上則有脾俞、膽俞、肝俞穴,這些都是與胃腸功能密切相關的穴位,這些穴位處如果有明顯的壓痛,就表示對應的髒腑功能有異常,就可能影響胃腸正常功能,導致潘先生的胃部症狀出現。在中醫針灸學理論看來,俞穴是髒腑之氣灌注的地方,因此在俞穴上進行針灸、按摩治療,就能調整髒腑經氣,達到治療目的。
而從現代醫學角度看,像潘先生這樣的上班族,上班時經常會久坐、久站,胸背部的肌肉長期緊繃著,很容易造成胸椎中下段以及腰椎上段旁邊的肌肉、筋膜等軟組織發生慢性損傷,最終導致局部軟組織粘連、緊張,這樣就會擠壓刺激局部的神經,進而產生異常神經信號進入胸椎、腰椎相應的脊髓處。脊柱旁軟組織損傷產生的神經信號,我們可稱之為“外部信號”,是傳輸到胸椎、腰椎等脊髓處,再往上傳遞到達大腦的;而另一方麵,如果胃部有病,也會發出異常神經信號,我們可稱之為“內部信號”,這個內部信號同樣是先到達胸椎、腰椎的脊髓處,再往上傳遞至大腦。也就是說,外部信號和內部信號有著共同的傳輸途徑,這樣在某些情況下,大腦會出現誤會,明明是脊柱旁軟組織損傷發出的外部信號,大腦卻以為是胃部發來的“內部信號”,結果就會一直有胃脹、胃痛等不舒服的感覺了。
潘先生聽到這裏說明白了,他老是覺得胃不舒服、胃有病,敢情是大腦的一種錯覺,真正有病的位置其實就在背部,算是“假胃病,真脊柱病”。我告訴他可以這樣理解,但還有另一種可能,就是外部信號還可能會對脊髓的神經功能產生幹擾,導致脊髓神經對胃部的正常神經支配與管理出現紊亂,這樣也會出現胃部症狀。在背部進行壓痛點的針灸、按摩治療,實際上是舒緩粘連、緊張的局部軟組織,令其不再擠壓刺激局部神經,不產生“外部信號”進入脊髓處,這樣就能迅速起效了。
潘先生表示完全明白了,又向我請教回去後應該注意點什麼,我告訴他還需要自己按摩一段時間。具體方法可采取“頂背法”。我教他右手握拳,放在背後,將食指的拳指關節頂在壓痛點處,然後我拉他到一麵牆前,告訴他用背部撞擊牆麵,連撞10下。這實際是一種利用撞擊力來進行自我按摩的方法,簡便易行,隨時可以進行操作,每天進行這個動作2~3次,堅持治療一周左右就差不多了。
潘先生回家後果然按我的方法每天實施,一段時間後他帶同事來找我看病,說用我的方法自行治療一周後,果然胃病全好了,到現在也沒有複發。他有兩個朋友也有類似的老胃病,按我講的頂背法自行實施後,果然也痊愈了。
讀者們如果有老胃病長期無法治愈,也可以借鑒潘先生的病例,從脊柱角度去進行治療。而且臨床實踐發現,即便是胃確實有病,如存在幽門螺旋杆菌感染,在脊柱旁的胃俞、脾俞等穴位處治療,也有利於加快胃病的康複。不過普通人可能會疑惑,如何找“十二胸椎”呢?其實不難,首先我們把雙手叉在腰部兩側,在腰部兩側可以各摸到一塊凸起的骨頭,平常我們係褲腰帶,就得靠這兩塊凸起的骨頭支撐著,腰帶才不會滑脫下去。這兩塊骨頭的連線與腰部脊柱的相關點,就是第四腰椎。然後伸直手掌,把中指指尖置於第四腰椎處,手掌麵向上貼緊於脊柱,注意中指應當與脊柱平行,這樣掌根的位置,就是大概第十二胸椎附近了。
最後還要提醒的是,頂背法是要在第十二胸椎附近找明顯壓痛點,因為這裏往往就是慢性軟組織損傷的區域,也就是胃病的病根所在。這個最明顯的壓痛點,常常會出現在第十二胸椎旁開約3厘米的範圍內,但如果在這裏找不到的話,則應該把範圍擴大至胸椎的中上段和上段區域。如果有同伴幫忙的話,最好是先讓患者先平躺於床上,露出脊柱,由另一個人用大拇指在十二胸椎開始,分別向上、向下按壓脊柱的左側,向上按壓至胸椎的中段,向下按壓至第四腰椎以上。注意按壓時要用同樣的力度。然後再在脊柱的右側,進行同樣的檢查,這樣一般就不容易出現“漏網之魚”了。而且要注意,明顯的壓痛點,可能並非隻有一個,而是有多個,那樣就得每個壓痛點都需要進行治療,方可取得最佳療效。
56.食無定時胃反酸,飯前常服蛋殼芝麻粉
症狀:胃酸過多引起的燒心、反酸等
偏方:取雞蛋殼洗淨碾碎,放入鐵鍋中用文火炒黃,研細末後,與黑芝麻粉拌勻,密封保存。每次取6克,飯前半小時服用,每天3次,兩周為一個療程。
小呂是一名年輕的報社記者,平時為了搶新聞、趕稿子,三餐飲食常常毫無規律,餓一頓飽一頓。餓的時候隨便往嘴裏塞點零食充饑,吃的時候又往往大吃大喝。時間長了,他漸漸感覺到胃有點不舒服,常常會有胃裏發熱,燒心的感覺,吃完飯有時還有酸水從胃裏返到口裏,挺不好受。不過他一直沒有把這個當回事,沒有去看醫生,也沒有吃藥治療過。有一次他來采訪我,正事辦完後,看看還有時間,他就把自己的症狀說了,問我有沒有什麼偏方能夠幫助他。
聽他這麼說,我提醒小呂他的病症還真不能忽視,泛酸水、燒心、胃裏發熱,這肯定是胃酸過多的表現。胃酸在胃裏刺激胃壁黏膜神經感受器,就可能引起胃裏發熱的不適;如果沿著食道向上反流,刺激了食道黏膜的神經感受器,就可能產生燒心感;返流到咽喉處,就自然有返酸水的不適。
小呂現在的這種情況,應該還不算太嚴重,但如果做個胃鏡檢查的話,可能已經會發現他的胃壁、食道壁有些炎症損傷了,再往下發展下去,甚至可能出現胃潰瘍等更嚴重的胃病。如果要用偏方來調理的話,有一個雞蛋殼芝麻粉的方子挺適合。具體是取雞蛋殼洗淨碾碎,放入鐵鍋中用文火炒黃,研細末後,與黑芝麻粉拌勻,密封保存。每次取6克,飯前半小時服用,每天3次,兩周為一個療程。
雞蛋殼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含量高達96%。而碳酸鈣恰恰是一種很常用的含鈣抗酸劑,可中和、緩衝胃酸,其藥理學作用機製是通過中和胃酸和減少胃蛋白酶活性,從而達到治療效果,而且作用緩和而持久。另外,把雞蛋殼磨成粉後,服用時這些粉末還會附著在食道壁、胃壁發炎損傷的部位,對這些傷口起到保護作用。
不過,單吃雞蛋殼有個副作用,就是碳酸鈣容易產生大便幹燥、便秘,臨床資料顯示,這種幾率在10%以上,可以說是比較常見的。而加入黑芝麻粉就能夠對抗這個副作用。黑芝麻在中醫看來有補肝腎,益精血,潤腸燥的作用,對於腸燥便秘有良好的效果。現代研究發現黑芝麻種子含有豐富的脂肪油,含量可達55%,因此能夠起到潤腸滑腸通便之效。比如老年人的便秘,往往屬於腸燥便秘,臨床上往往就會建議患者多服黑芝麻,效果往往非常不錯。另外,單吃雞蛋殼粉會比較難以下咽,而配上香噴噴的黑芝麻粉,口感就好了很多。
小呂聽了我的話,回去後按方服用。兩個星期後他來複診,說泛酸水的症狀已經基本消失了。我囑咐他今後一定要盡量注意,養成規律的飲食習慣,愛護好自己的胃,否則病情還可能會複發。
57.多做仰臥運動,治好胃下垂
症狀:胃下垂
偏方:
①仰臥運動,推按腹部。
②取黃芪20克泡水飲,每天3次。亦可配合服用補中益氣丸、煲煮枳術黃芪湯。
“骨感美”是不少白領女性的夢想,殊不知,過於消瘦其實會導致很多病症的產生。比如胃下垂就是一種。這個病憑症狀是很難判斷的,因為患者一般僅表現為不同程度的上腹部飽脹感,很容易被誤以為隻是消化不良、脾胃功能虛弱而已。但通過X線鋇餐檢查就能夠準確診斷這個病。檢查時也很簡單,隻要吃下一種能夠在X線下顯影的鋇劑,鋇劑到了胃裏,在X線照射下就能把胃的輪廓給顯影出來,如果發現胃的形狀明顯拉長,底部下垂到了腰帶以下的位置,就可以確定是胃下垂了。
前不久,一位體型消瘦的女士來門診看病。她是一家大公司的總裁秘書,對自己的外形非常看重,因為怕胖,總是吃得很少。最近半年來,她經常有胃部的飽脹感,一吃完飯就特別明顯,要躺下休息一會兒才能舒服。有時候站久了或者工作勞累,不吃飯胃脹的感覺也很厲害。此外,她經常還有噯氣、便秘、腹痛等症狀,比以前更易有疲勞、乏力、經常頭暈等不適。
她以為自己是胃動力不足,已經吃過了好幾種促進胃動力的西藥,但效果並不理想,所以來找中醫想調理一下。聽她講過病史,我看著她骨感的身體,馬上就想到是不是有胃下垂的可能,於是讓她去做個鋇餐檢查。果不其然,片子上她胃下部有好大一部分已經掉到盆腔裏了,我把片子指著她看,著實把她嚇了一大跳,這才明白自己為什麼會久治不愈了。
胃下垂這個病多發於瘦長體形的人,也就是“骨感美”的人群中。此外,久病體弱、長期臥床少運動者也容易出現。主要是因為腹部的膈肌、腹肌等肌肉收縮力減弱,以及固定胃的韌帶過於鬆弛而引起。治療的思路就是加強腹部的肌肉、韌帶力量,使之重新變得有力、緊張,這樣胃部就能回到原先的正常位置了。要達到這個目標,最直接的方法是進行專門的腹部的鍛煉,以期使腹肌、腹部韌帶強壯起來。
這個鍛煉並不難做,躺在床上就能完成所有的步驟:
首先是仰臥在床上,進行仰臥起坐運動,連做20下;
再做仰臥抬臀運動,具體是仰臥床上,兩手放在身體兩側,兩腿屈曲,雙腳板蹬在床上,臀部盡量向上抬,停兩三秒鍾後放下,連做10下;
接著做仰臥舉腿運動:仰臥位,兩腿並攏,直腿舉起,舉到腿與床麵呈30度左右時停止不動,堅持10秒鍾後放下,連做10次;
然後再做仰臥屈腿運動,將雙腿並攏,向腹部方向屈曲靠近,使大腿盡可能貼住腹部,堅持10秒鍾,每次做10下;
最後進行仰臥腹部呼吸運動,平躺在床上,像做氣功那樣,想象把肺裏的氣緩慢吸入小腹裏,再慢慢從小腹部呼出來,這樣的呼吸過程,實際上就是在用腹肌進行呼吸動作,能夠起到鍛煉腹肌及腹腔內韌帶的效果,連做30次左右。
這樣整一套仰臥運動就算完成,每天進行兩次這樣的鍛煉,一般一個月左右就能見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