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美妙境界——有心而無痕
朱旭東
認識尹建莉緣於她來北京師範大學攻讀教育碩士學位,那時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剛為他們這一批教育碩士確定了導師。她當時很明確地選擇了教師教育作為其研究方向,而我的研究方向之一剛好是教師教育這個領域,這樣我們自然就有緣認識了。
第一次讀到尹建莉的作品是她的詩歌。她初次和我見麵時,送了一本自己的詩集給我。她的詩寫得很好,我讀了後覺得她很細膩,文字功夫很好,但也讓我有微微的擔心。一個“詩人”,能靜下心來認真地去研究一個問題,並用完全不同於文學語言的學術話語去完成自己的論文嗎?
事實證明我的擔心是多餘的,她是個胸有詩情,卻腳踏實地的學生。她的論文做得很認真,寫得也很規範,並且有自己的觀點。同時,在做論文期間,她的另一篇文章還獲得了北師大教育學院首屆研究生學術節征文二等獎。這些,讓我對她的學術研究能力有了信心。
尹建莉從北師大獲得碩士學位後,開始去忙碌她自己的工作;隻是在每年教師節,她會和我聯係。令我沒想到的是今年教師節前,她帶來了她新書的樣稿。二十幾萬字,我幾乎一口氣讀完。
我以前看社會上流行的關於家庭教育方麵的書不多,但也接觸過幾本,那種口號式的、群體無意識的東西不合我的胃口。尹建莉的這本書卻讓我一口氣讀完。並非因為我們曾有的師生關係,主要是因為她的東西寫得不僅通俗,而且非常專業;她對一些兒童教育問題的思考之深和操作之精辟,甚至讓我有恍然大悟的感覺。比如兒童閱讀方麵,家庭文化建設方麵等。
尹建莉對教育有著深沉而執著的情感,她曾立誌要到小學去工作,認為小學教育最重要。最後因為種種原因,她這個願望沒能實現。她現在用研究和寫作這種形式,致力於教育理念的傳播。她說她的目標是讓正確的教育思想直接作用在孩子們身上,而不是停留在書麵文字上或理論層麵上。所以她寫作這本書,是以一個家長的身份和研究者的角色來寫的,把抽象的教育原理用日常行為講出來。我認為這本書既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又有教育學素養;既有思考力度,又有可讀性。能同時做到這幾點,不容易,非常可貴。它可以真正為家長提供實用的養兒育女的思路。我看了此書後,它似乎在影響著我對待自己孩子的教育態度和方法。
我早有耳聞,知道她的女兒很優秀;隻是在讀了她的作品,才知道每個孩子的優秀都是有源頭的。從書中可以看到,她對女兒何等用心,而她的教育手法又是何等自然無痕——這才是真正的教育,是教育最美妙的境界。
一個有心的小夥夫可以成為一名高級廚師,一個有心的媽媽也可以成為一名兒童教育專家。哪個孩子不需要有教育素養的父母呢?現在社會上的普遍情況則恰恰相反,家長們對孩子用心了,但用得不是地方,主要以管教為主,處處充滿痕跡深重的幹涉,兒童所體會的多是強製力,而不是教育。如果這本書能讓家長和教師們看到,麵對孩子時如何“有心”,教育孩子時如何“無痕”,那麼就是做了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
這裏需要說明的是,尹建莉這本書取名為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絲毫沒有在媽媽與老師之間進行比較的意思。老師在學校和課堂中是孩子的引路人、指導者,甚至是行為上的楷模和榜樣,其重要性自不待言,況且作者本身就是從教十多年的教師;此書名隻是想說明一個很重要,卻時常被忽略的道理:家長在教育孩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作為一個懂教育的媽媽寫出的家庭教育作品,本書值得一讀。
(本序言作者為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前言 當我們手上有塊玉時
讀到一則寓言。一位農夫得到一塊玉,想把它雕成一件精美的作品,可他手中的工具是鋤頭。很快,這塊玉變成了更小的玉,而它們的形狀始終像石頭,並且越來越失去價值。
年輕的父母也得到一塊玉——可愛的孩子——多年後的結果卻是,一些人得到了令人滿意的作品,一些人眼瞅著玉石的變化越來越失望。二者的區別,就是後者使用的,常常是鋤頭。
可有誰會認為自己那麼笨呢?現代人都很自信。
我認識一位博士,他個人無論在做學問、幹工作還是為人處世等方麵都非常好。中年得子,珍愛如寶。他知道做人比做學問更重要,所以特別注意孩子的品格培養。他的孩子剛剛2歲,經常自顧自地玩耍,大人和他說話充耳不聞。做父親的認為禮貌要從小培養,看到孩子這樣,很著急,就會走過去拿開孩子手裏的東西,嚴肅地告訴他,大人和你說話必須要回答。孩子對他的話不在意,當下哭鬧一番,事後總是“故伎重演”;他就一次次地把兒子從玩耍中拉出來,對兒子進行批評教育。他堅定地說,我必須要把孩子的壞毛病糾正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