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老板跳進你挖的坑
愛因斯坦問學生:“有兩位工人修理煙囪,當他們從煙囪裏爬出來的時候,一位很幹淨,另一位卻滿臉滿身的煤灰。他們誰會去洗澡呢?”
一位學生說:“當然是那位滿臉滿身煤灰的工人會去洗澡嘍!”
愛因斯坦說:“是嗎?請你們注意,幹淨的工人看見另一位滿臉滿身的煤灰,他覺得從煙囪裏爬出來肯定會把自己弄髒,另一位看到對方很幹淨,就覺得煙囪也不會把自己弄髒。我現在再問你們,誰會去洗澡?”
另外一位學生仿佛開了竅,很興奮地發現了答案:“噢!我知道了!他們會以對方為鏡子照出自己的樣子:幹淨的工人看到肮髒的工人時,覺得自己必定也是很髒的,但是肮髒的工人看到幹淨的工人時,會覺得自己並不髒。所以一定是那位幹淨的工人跑去洗澡了!”
愛因斯坦看了看其他的學生,所有的學生都點頭,同意這個答案。
愛因斯坦慢條斯理地說:“這個答案也是錯的……兩個人同時從老舊的煙囪裏爬出來,怎麼可能一個是幹淨的,另一個是髒的呢?這就叫做邏輯。”
這個故事提醒我們:我們常會想當然,而想當然不能等於事實。正如想象中,一個辦公室中可以容納六位員工,可事實是擁擠的環境導致煩躁,效率低下,實際的容量隻能改為四位。
員工和老板的接觸過程也是如此,各自都存在著想當然的現象:
員工看老板,似乎老板永遠是坐在那裏,啥也不用幹,就有數不完的錢花。實際上,老板的腦袋沒有一刻離開過公司,對於他而言,每時每刻都在上班。
老板總是抱怨員工,為什麼不能把公司當作自己的家?實際上,家是什麼?是一個充滿親情和愛的地方,是一個不存在你我利益相爭的地方。而公司恰恰相反,又有幾家公司對待員工會像對待家人一樣呢?
矛盾產生的根源就是想當然。從員工的角度出發,如果你能懂得老板的心理,對問題作出合理的判斷,你可以管理老板:挖好坑,請他跳。當然,挖好了坑把老板推進去並沒有太大意思,遠遠地設好包圍圈,慢慢地從四麵圍起來,讓老板自願按照你的意思走進去,才是一種智慧。例如:在彙報一件工作的時候,你可以從客觀的事實中,挑選出對自己有利的事實,然後把這些事實彙總給老板,讓他得到你所想要他下的結論。這一切可以做得幹淨利索,不留痕跡。
給老板挖坑,包圍的過程才是最精彩的,即使最後這個圈被衝破了,目標逃脫了,你也能得到經驗教訓。
工作中,很多“收獲”是被忽略、被視而不見的,比如怎樣說話、做事能贏得老板的信任,怎樣能讓老板離不開你,能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你的老板……這些技巧不會顯而易見,但它比薪水更加可貴。這些技巧學通了,你在工作時就能感受到“事事通”的效果。
學會神奇的“挖坑術”,學會管理你的老板,讓一切都在掌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