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大哉故宮(2)(1 / 3)

從文物層麵說,這些文化的物質與非物質的表現,是中國獨特的文化符號,如:語言,文字,書法,繪畫,瓷器,琺琅,音樂,戲劇,京戲,舞蹈,典籍,檔案,建築,園林,文玩,家具,服飾,烹飪,絲綢,刺繡,茶道,工藝等等,這些傳統物質與非物質的文化遺產,其精華在紫禁宮殿都有集中的展現。在故宮博物院文物中,論時代,上自新石器時代,下至宋元明清;論地域,囊括了古代中國各個地域的文明精華;論人文,包容了漢族和古代許多少數民族的藝術精粹;論類別,包含了中國古代藝術品的幾乎所有門類。如書法,故宮藏品從甲骨文、鍾鼎文,直至晉朝開始形成的書畫藝術。此後,曆朝名家名作,幾乎一應俱全。如陶瓷,從新石器時代的黑陶、彩陶,經兩宋五大名窯,元青花瓷,明白瓷、釉裏紅等,到清粉彩和琺琅彩等,無不收藏。中華民族綿延不斷的曆史文化,在故宮各類文物藏品中——現在故宮博物院分為二十六類,都得到了充分映現。清代帝王特別是乾隆皇帝,更使宮廷收藏達到了帝製時代的頂峰。

從精神層麵說,這些文化的精神表現,忽必烈建大都城的恢宏胸懷,永樂帝治理帝國的雄才大略,康熙帝“皇輿全覽”的博大氣魄,農耕、草原、森林文化溶合,才有了北京城,有了紫禁宮殿。

元代沒有中斷中國傳統文化,漢族語言、文字都保留下來。清朝也沒有在漢人中強力推行滿語、滿文,使漢族語言、文字保留下來。所以,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一種語言、一種文字,延續五千年,連綿不斷,起伏演進,隻有中華民族,也隻有中華文明。

因此,明清皇宮及其文物,是中華多民族、多元文化融合的集中體現。一脈相承,百川歸海,是“大故宮”最突出的文化特色,也是大故宮之所以“大”的內在原因。

在古代中國,“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掌握著至高權力的帝王,必然是全社會中最高端、最精美、最稀缺、最珍貴物品的擁有者、收藏者、享用者。經過曆代傳承和融彙,這些國寶最終為國家所有、民眾共享。

三、兆民共享

宮廷文物,曆盡滄桑,幾散幾聚,留傳至今。故宮博物院的成立,象征著宮廷文物從君有到民有、從君愛到民愛、從君享到民享的劃時代的轉變。

從君有到民有。原為宮廷秘寶,變為民眾國寶。“大故宮”文物知多少?百年以來,各地分藏,不斷核查,也在變化,大致統計如下:

(1)北京故宮博物院現藏品1807758件(套),其中包括宮中舊藏、後來政府撥交、社會收購和私人捐贈的文物;

(2)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品有器物、書畫、典籍和檔案等約65萬件(套);

(3)原故宮博物院、現歸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的明清曆史檔案1000餘萬件,滿文檔案200餘萬件;

(4)南京博物院存南遷文物藏品2176箱104735件(套);

(5)沈陽故宮博物院藏品2萬餘件(套);

(6)其他如國家博物館、國家圖書館、史語所圖書館等單位也收藏部分故宮的珍寶、檔案和典籍;

(7)天壇、頤和園、避暑山莊、雍和宮、先農壇(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等約近20家單位的明清文物藏品;

(8)其他單位的收藏等。

以上諸項,大體上反映出明清大故宮文物的概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