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有素質,有教養:如何教出知書達理的乖乖女(5)(2 / 2)

老李是個熱心腸的人,他當時就支援了男孩一些錢,然後又張羅著同去的藝術團同行們捐款,等到款項籌足,他又帶領村裏人幫男孩家把房子翻修了一遍。

臨走那天,老李特意去看望了一下男孩,他當時拉著男孩的手問孩子高興不高興。誰想,男孩的一句話讓他立刻就愣在了那裏。

男孩說:“房子很好,就是還缺個電視。”

“這句話沒什麼錯,孩子家裏窮,看電視得到別人家裏去,但是他就這麼說出來,我心裏還真不是滋味。”老李對我這樣說。

“那後來呢?”我問道。

“後來,我從城裏給孩子寄了一台二手電視機去,但說實話,我以後也不想見他了。”老李搖著頭,悶悶地喝了一口酒。

那天送走老李,我心裏也有些鬱悶,雖說捐資者有“施恩不圖報”之心。但把施恩者當搖錢樹來搖,其冷漠與欲望結合的回饋,不能不說是對關愛之心的一種褻瀆。

有這樣一個故事:在一個鬧饑荒的城市,一個家庭殷實而且心地善良的麵包師把城裏最窮的幾十個孩子聚集到一塊,然後拿出一個盛有麵包的籃子,對他們說:“這個籃子裏的麵包你們一人一個,在上帝帶來好光景以前,你們每天都可以來拿一個麵包。”

瞬間,這些饑餓的孩子仿佛一窩蜂一樣湧了上來,他們圍著籃子推來擠去大聲叫嚷著,誰都想拿到最大的麵包。當他們每人都拿到了麵包後,竟然沒有一個人向這位好心的麵包師說聲謝謝就走了。

但是有一個叫依娃的小女孩卻是例外,她既沒有同大家一起吵鬧,也沒有與其他人爭搶。她隻是謙讓地站在一步以外,等別的孩子都拿到以後,才把剩在籃子裏最小的一個麵包拿起來。她並沒有急於離開,而是而是向麵包師表示了感謝,並親吻了麵包師的手之後才向家走去。

第二天,麵包師又把盛麵包的籃子放到了孩子們的麵前,其他孩子依舊如昨日一樣瘋搶著。羞怯、可憐的依娃隻得到一個比頭一天還小一半的麵包,當她回家以後,媽媽切開麵包,許多嶄新、發亮的銀幣掉了出來。

媽媽驚奇地叫道:“立即把錢送回去,這一定是麵包師揉麵的時候不小心揉進去的。趕快去,依娃,趕快去!”

當依娃把媽媽的話告訴麵包師的時候,麵包師麵露慈愛地說:“不,我的孩子,這沒有錯。是我把銀幣放進小麵包裏的,我要獎勵你。願你永遠保持現在這樣一顆平安、感恩的心。回家去吧,告訴你媽媽這些錢是你的了。”

生命伊始,人就知道感恩。不是嗎?哇哇哭的孩子,隻要媽媽輕輕一搖就恬靜地睡去,這種感恩是無意識的,隨著生命開始就有的。

人之初,性本善,隨著歲月的流逝,感恩的心境卻越發的淡薄。從一些新聞報道中,不難看出這個世界有很多不懂得感恩的人。

要讓女孩學會感恩父母。感激父母,不僅是因為屬於父母的時間已經不多,更多的是因為父母賜予我們的太多。父親的愛是無私的,父親的愛是無價的,父親的愛是永恒的。父親是一座山,可以為子女遮擋來自四麵八方的陰風冷雨,可以讓子女在艱難困苦中獲得無窮的力量,可以使子女在人生旅途中走向成功的彼岸。母親的愛是全世界最偉大、最崇高、最難忘的愛。有時,母親的愛讓旁人覺得不可理喻甚至神經質,但隻有母親會這樣愛你。

要讓女孩學會感恩老師。人們常用蠟燭、人梯和燈塔等來形容比喻教師,我總覺得是說不盡內蘊的。學生對老師的情誼如何才能說清楚呢?我想起了美國作家密契納的一件軼事。有一次,聞名遐邇的密契納接到總統約翰遜的邀請函,請他參加僅僅邀請了128人的白宮高級宴會。密契納給約翰遜總統寫了一封複函:“三天前,我已經答應出席中學時代一位教師的歡送會。她教我怎樣寫文章,是一位出色的教師。親愛的總統先生,我知道,你見不到我,會無所謂的……但老師見不到我,卻會很失望。”密契納用實際行動告訴世人:老師比總統更重要。

要讓女孩學會感恩朋友。朋友的交情,應該是一生一世的。真誠的朋友能夠患難相助,互通有無,切磋共勉,相知相惜,相互提攜,榮辱與共。

總之,家長要讓女孩學會感恩。古人認為“知恩不報非君子”,“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在動物界,“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而我們又怎麼可以忘恩負義,有恩不報或不銘記在心?如果女孩能懷有一顆感恩的心,讓感恩的情結蕩漾心頭,她生活就會更溫馨,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