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在朋友的網絡日誌中,我發現他寫的一段感言:今天下午,冒著小雨,我和女兒去逛書店。我不是經常去書店,但逛書店的感覺相當好。總有一種快樂和滿足從心底升起,甚至有一種神聖在彌漫。這和逛商店截然不同,有時候被愛人連拉帶拽地走進商店,擠進熙熙攘攘的人潮,總是煩躁,逛不了幾分鍾便感覺累得要命,但是和女兒逛書店感覺很充實,很舒服,一點也不覺得累。
看了老同學的感言,我也替他高興。很多初中生的父母喜歡領著孩子逛商店、逛超市,給孩子買吃買穿,但卻很少領孩子去書店逛逛。很多父母都知道環境對孩子學習的重要,但很多父母對學習環境的理解僅僅是為孩子創造一個安靜的學習空間,卻忽略了一個更能讓孩子愛上讀書的環境——書店。俗話說“人是環境之子”,對於孩子來說,書店就是培養孩子讀書興趣的最佳地方。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法國的克萊齊奧,在獲獎演說中說過這樣一句話:“我理解了對孩子來說還比較模糊的一個真理,那就是:書籍是比不動產或銀行賬戶更珍貴的財富。”
有的父母說,我家孩子不愛去書店。這樣的情況我也遇到過,表姐家的女兒鳳鳳和媽媽一起逛書店,表姐規定,隻允許孩子看與考試有關的書本,其他的書不能碰。這和孩子在課堂上有什麼區別?本來讓孩子讀書就是為了擴大孩子的視野、眼界,現在人為地限製孩子的閱讀,孩子的閱讀愛好就被父母短視的目光、現實的功利所抹殺。
在有些父母眼裏,隻有課堂上的那些知識才是真正有用的,或者說,孩子們一生所需要的知識,都必須從課堂上獲得。因此,就把孩子都束縛在課堂上或教育部門規定的那幾本書上。父母總是用學校的教材把孩子緊緊地捆住,不讓孩子接觸其它方麵的書,不讓孩子做學習以外的其它事。孩子需要的知識是十分豐富的,根本不可能都從老師那裏全部學來,也不可能都從教育部規定的那幾本教科書中學來。不要說生存智慧、學習智慧、思維智慧、情感智慧、創造智慧,就說文化知識,課本能告訴孩子多少?
更多的知識還靠孩子大量地閱讀課外書籍和參加社會實踐來獲得。因此,真正負責任的父母不會限製孩子的閱讀。
女孩的幸福成長需要書香的潤澤,作為一個對女兒負責的家長,就應該多帶孩子逛逛書店,讓孩子在書香的熏陶下愛上閱讀,愛上學習。
五、父母期望過高,身心俱疲的女孩易厭學
切記不要對孩子的期望過高,更不要把自己“偉大的理想”強加給孩子,不考慮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不考慮孩子的具體的條件。不要把成績看得太重,隻要今天比昨天有進步就行,讓孩子慢慢地一點點地進步,不要讓孩子因為沒有達到你們的要求而有負罪感和內疚感。
王先生是我的一個朋友,他是一家企業的老板,事業心極強。由於他自己本身事業心強,所以對孩子的要求也高。在一次聊天中,他說出了自己教子的故事:
“自從兒子出生之後,我就下決心要把他培養成一個比我還優秀的人才。因此,在他很小的時候,我就培養他的自理能力:兒子剛剛斷奶不久,我就有要求他自己用勺子吃東西;兒子剛剛學習走路時摔倒了,我任憑他坐在地上哭,也不去扶他,因為我要讓他學會自己爬起來;兒子剛剛學會說話,我就教他一遍遍地閱讀古詩,我要讓他贏在人生的起跑線上;孩子上學了,我要求他每次都必須考第一名……
我始終將他視為自己人生事業的理想接班人,可是,當孩子上了初中以後,我發現孩子很多時候達不到我的要求。於是,我不得不加大懲罰的力度,以督促孩子更加努力地學習。誰知道他竟然越來越討厭學習,有一次,他的成績很差,我狠狠地打了他一頓,結果,第二天他就逃學了。”
“孩子逃學算是好的了,就你這樣教育兒子,哪天給你弄出一個離家出走來看你怎麼辦?”當時,我心裏這麼偷偷地說。
還有一次,我的另一個朋友讓我看他上初中的女兒寫的一篇作文,作文中,女孩寫到,“我討厭太陽,我討厭白天,我喜歡黑夜,因為隻有在黑夜裏,我才能夠擺脫爸爸為了讓我考進重點大學而給我布置的學習任務。爸爸總是在逼我學習,給我施加壓力,總是希望我能出人頭地,一點都不考慮我的實際情況……”
這似乎是自古以來的宿命,幾乎每個父母都對自己的孩子抱有過高的期望和過於美好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