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1 / 1)

人具有主觀能動性,這是一般的哲學常識;而人的主觀能動性能夠發揮到何種程度,僅僅靠常識是不夠的。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關鍵在於人“心”的修煉。

這個“心”當然不是指人的心髒,而是指作為人身主宰的精神性的心。心髒是有形的,它隻不過是身的一部分,不能成為身體的主宰。先秦時期的思想家荀子說:“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無所受令;自禁也,自使也;自奪也,自取也;自行也,自止也。故口可劫而使墨雲,形可劫而使詘申,心不可劫而使易意,是之則受,非之則辭。”(《荀子·解蔽》)這段話的大意是說:心是人形體的君主,是精神的主宰。它發號施令而不是接受命令。它自己限製自己,自己使喚自己。它自己定奪,自己取舍,自己活動,自己停止。嘴巴可以被迫沉默或說話,身體可以被迫彎屈或伸直,心卻不可以強迫它改變意誌,它認為什麼對就接受,認為什麼錯就拒絕。

在許多人看來,作為“形之君”“神明之主”的心的作用是有限的,它隻可以主宰人的行動,而不能主宰人的健康和生命。人的健康狀況和生命的長短是由生命體所遵循的客觀規律所決定的,而不依“心”的主觀意願為轉移。因此,為了身體的健康和長壽,就要花時間和精力進行身體的鍛煉。人的健康出了問題,就要進醫院、找醫生;如果身體出了大問題,就要大把大把地吃藥,大把大把地花錢。把自己的身體、健康和生命交給醫生,就是這些人的主要做法。當然,這種想法和做法是有道理的,因為它符合“科學”,特別是符合很“科學”的西醫理論。

其實,這種觀點雖然有一定的真理性,但決非至上的真理,因為這種觀點實際上是把人與動物一樣看待了。人之所以與一般的動物有本質的區別,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人擁有使人成為萬物之靈者的“心”。心不僅能指揮身體的活動,還可以左右人的生命和健康,這在中國古代的醫學典籍中早就講得很清楚了。身體的活力源於運動,而心的健康則在於靜定。凡是真正懂得健康的人,總會動靜結合,時刻保持身心的合一,使靜的心真正成為動的身體的主宰因此,我們不僅應該很好地鍛煉自己的身體,還應該很好地修煉自己的心。一種真正高超的醫學,不僅應該關注人身,還應該關注人心。一個真正關心自己生命、關心自己身體健康的人,不能把自己的身體完全交給醫生,而應該讓自己的心發揮其應有的管理身體的功能。

放在讀者麵前的《病由心滅》這本書,就是教人如何修煉自心並通過修心來控製身體健康的初級教材。它雖然不一定全然正確,但相信大家讀後一定會有開卷有益的感覺。當然,心也確實不是萬能的,不可能任何時候都使我們的身體保持健康的狀態。當我們年邁體衰,心不能夠成為自己形體主宰的時候,當身體出了問題的時候,那就一定要去找醫生,該花錢就花錢,該吃藥就吃藥。

我的摯友鏡行先生曾為這本書的修改花過心血,故而當王茹女士邀我為此書寫幾句話的時候我便欣然應允。我把自己平時的一點感受寫出來,與大家分享。是為序。

焦國成

2013年盛夏於中國人民大學宜園

文淺意深細悟之

勸君覺悟莫癡迷

病由心生用心滅

淡泊世欲人自平

浮生蟻居寄蒼茫

為誰辛苦為誰忙

百年墳土醒迷夢

靈光自在照生涯

——鏡中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