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國建安年間,聖上迷心長生之道,獨寵方士,以致朝廷內外吏治崩壞,貪墨之風興起,賣官鬻爵時有發生,民無常心,民怨沸騰。
建安20年,北狄打破邊關,襲掠河北大地,燒殺搶奪,百姓流離失所。方士於朝中阻塞視聽,河北守軍久等無援,僅能在河北義士協助下勉強維持局麵。
建安25年,寧國賄賂蠻王,共同起兵侵擾川蜀大地,南蠻多路入侵川東郡、川南郡、川西郡、蜀郡四地,寧國20萬大軍進攻劍關。朝中奸臣蒙蔽聖上,遲遲無援,川蜀豪俠門派宗族無數義士紛紛赴義,共同抗敵。
然一地之力終究不敵寧國傾國而下,同年冬,劍關便在久守之下彈盡糧絕,為寧國所破,次年春寧軍在破關之後長驅直入,侵占川蜀,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各郡義士對寧軍皆恨不得啖其肉、飲其血,同時破關寧軍對各郡義士展開報複,到處清算義士家人甚至宗族,逼得眾義士不得不舉家乃至舉族抗爭。
26年秋,入侵川東郡的南蠻賊兵已被時任破虜將軍葉鈞帶兵鎮壓,正往川郡支援,途中得知奸人通敵叛變,致使各路義士、朝廷兵馬傷亡慘重,主將或亡或傷,各部無力抵禦外敵,已向川東撤來。
遂一邊引殘兵渡江就地紮營,阻撓寧軍渡江,一邊派人往川東郡,組織遷徙川東百姓,撤往嘉陵郡,後又故技重施,再遷嘉陵百姓,最終退出川蜀,固守塘關,寧國終是全據川蜀8郡。
27年初,寧國攻破塘關,以圖荊揚、雲楚之地。成國皇子章承淵前往璟國結盟,兩國聯軍水陸並進,江麵兩國水師大破寧軍,乘勝追擊,登岸再奪塘關,殺敵無算,江水大地皆為之而紅。
璟、成兩國連勝之威,銳不可當,沿江追擊,漸至嘉陵江,殺之正酣,忽見江中有一處亮光升起,須臾之間,江水翻湧,風雲彙集,伴隨光芒升出一尺衝天而起,光耀奪目,落葉寧軍陣中,一時間江河倒掛,成、璟兩國或毀或翻,將士傷亡慘重,倉惶撤回塘關,後又為寧軍趁兩國士氣低落奪去。
同年夏,三國各自罷兵,寧國據守塘關,璟國扼守長江水道,成國屯兵大巴山口,築關曰鎮嶽。
月餘,寧國開平皇帝駕崩,諡號惠。同年冬,成國建安皇帝聽信方士之言,服長生丹而升天,諡號玄。
寧國太子登基,同年改立年號永興,封白十三征東將軍。成國皇子章承淵登基,同年改立年號昭武。
昭武6年,寧國攻襄樊、鎮嶽兩地,耗時一年有餘未建寸功。
昭武13年,寧國再攻襄樊、衝關兩地,耗時一年有餘,傷亡慘重,不得寸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