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地緣遼闊,幅員萬裏的大漢王朝始於高祖劉邦芒碭山斬白蛇起義。
先後推翻暴秦,戰勝項羽,曆經六年奮戰終於一統江山,建國,號大漢。
後漢王朝曆文景之治,徹底興盛於漢武帝劉徹時期。
武帝雄才偉略。
內修德政,采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治思想,為華夏文明開啟了儒學濟世的先河。同時又不妨他在內部使用法治治國,約束百官,鞏固王權。為後世獨特的中華文明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外征四方,先後任命大將軍衛青,飛將軍李廣,冠軍侯霍去病等曆史留名的漢族英豪遠征漠北。徹底將漢王朝最大的危害——匈奴,打成了殘廢,從此一蹶不振。
武帝一朝是中華大地第一次徹底掃滅四夷,打通西域,萬國歸心的大一統時期。
直到漢末王莽篡漢,將整個西漢王朝徹底終結。
光武帝劉秀起於微末,在雲台二十八將的相助下,再次複興漢朝,史稱東漢。
東漢傳十二帝,卻再不複祖宗之能,一代不如一代。
宦官、外戚輪流把持朝政,朝廷內外一片哀鴻,百姓名不聊生,官員生不如死。
到桓靈二帝時期,宦官和外戚的爭鬥達到了頂峰,終於在靈帝時期爆發了著名的黃巾起義,掀起了中華大地又一次的動蕩。
漢靈帝光合七年三月,叛徒唐周高密,巨鹿人張角和其弟張寶、張梁在冀州匆匆起兵。
喊出了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響應者遍布全國號稱百萬之眾,席卷天下。
一時間整個華夏大地,風聲鶴唳,人人自危。
朝廷多次鎮壓不力,不得已,最終將權力下放,下詔各地郡守征募義軍,操練士兵,整點兵器,各自為戰。
同時朝廷解除黨禁,要求天下的世家大族出錢出糧,捐馬捐人,以供軍需。
中郎將皇甫嵩、朱儁、盧植分三路大軍四處出擊,鎮壓叛亂。
其中皇甫嵩與朱儁主戰河南,討伐盤踞於潁川一帶的張寶和張梁的主力。盧植出河內,直撲冀州,於張角主力在河北斡旋。
雙方交戰數月,互有勝負,戰況焦灼。
河北四州之地,皆陷入戰火之中。
八月。
青州,齊郡,臨淄城。
河北大亂,戰火延綿,青州自然也無法避免,齊郡郡守不過是一個靠著阿諛奉承和賄賂宦官得來官爵的無能小人。
在黃巾軍攻破平原、濟南兵峰直至臨淄時,就已經開溜了,隻留下滿城百姓自生自滅。
齊郡的士紳和官員最終一致推舉當地大族孫氏為首領,以圖自保。
全城百姓響應。
孫氏雖然在大漢名聲不顯,但在青州還算有點威望,祖上也出過三公級的人物,不過這幾代入朝為官之人確是少之又少。
最後一個在朝裏擔任侍郎的還是孫家的老太爺,那也是差不多二十年前的事了。
但是被趕鴨子上架之後,孫氏一族也被迫隻能擔任起了一方首領的義務,帶領大家一同保衛家園。
孫氏一族的族長孫濤從來就隻是一個隻會舞文弄墨的文人,根本不知用兵。
唯一能想到的辦法,也就隻是將所有兵力蜷縮在城中,堅守到朝廷的兵馬到來,同時派出人手朝附近的州郡去尋求援軍。
全城百姓終日惶惶不可終日,誰也不知道最終是賊寇先來,還是援軍先到。
他們唯一的依仗可就是城裏頭的一千官軍了,別看兵馬不多,這還是托了臨淄城是一郡治所的福,其他城池守城的漢軍將士那就更少了。
孫家大宅。
手上拿著本書怎麼也看不進去,背著手一個勁地來回溜達的孫濤,這幾天眉頭就沒舒展過,一直憂心忡忡。
孫家老太爺去世後,他們孫家已經多年沒有人在朝中出仕的了,要不是還有些祖產,家底還算殷實,孫家早就淪為寒門了。
他不就是想要安安穩穩地當個富家翁嗎,怎麼突然就肩負起一郡的重擔了呢。
今年四十的他,本就胸無大誌,隻徒一個安樂。
孫家人丁不旺。
家裏的直係親屬隻剩下膝下一子,今年才剛成年。還有一個遠房侄子,和自己的兒子年紀相仿,家道中落後寄宿在他家中。
一家老小包括家奴丫鬟,攏共也不過十幾人。
他是如何都想不通,為什麼就他們這麼一個小家子,怎麼就突然被推舉成了首領了呢。
其實表麵上大家說是他孫家祖上德高望重,背地裏,還不就是那些人沒人願意擔這個責任,就把這個讀書讀傻了的人給稀裏糊塗地推了上去。
這就是欺負老實人啊。
畢竟要是賊寇真的來了,打破城池之後,首先第一個就得拿他是問,其他人說不定還有活命的機會。
那些士紳打得一手好算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