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要問孩子。”我又把寶寶抱起來,對他說,“寶寶,你喜歡小熊嗎?”
“不喜歡!”寶寶瞪大眼睛看著我,“小熊醜,不好看。”
是的,這就是原因。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是形象思維為導向的,一切從興趣出發,他不喜歡小熊,而這堂課一開始就是以“給小熊一家分禮物”的故事情境引入的,所以他不配合並不能說明他沒有掌握基本圖形的特征,或者說他不具備處理這類問題的能力。
寶寶爸爸恍然大悟,立即放下心來。
但是我卻開始擔心,一個小小的遊戲測試環節,就讓孩子的爸爸反應如此強烈,我們常說成人世界中麵對榮辱成敗要保持平常心。那麼對成長中的孩子呢?
所謂“受挫性”,不是孩子不具備,更多時候是家長不具備,而家長的情緒也必然會影響到孩子。
比如:下午舉行三個班的畢業典禮時,六級班的小雨在幾十人的會場中不僅流利地講了英文故事,還秀了舞蹈、展了歌喉,一曲《七子之歌》震撼了全場。
小雨的出色表演,卻無形中給其他小朋友和家長帶來了壓力。
緊接著出場的三級班的安安準備了一首兒歌,前三句原本很正常,不知是壓力過大,還是忘了詞,唱到第四句她便哇的一聲哭了。
安安媽媽還算鎮定,走上場把女兒抱了出去。而爸爸則鐵青著臉跟在後麵。我有些不放心,也跟著走到休息室,一進門就看到爸爸指著安安訓斥道:“以後再哭場,就把你送到寄宿製幼兒園,再也不接你了。”
安安噙著眼淚,小臉嚇得頓時白了。
又是一個不能坦然麵對“挫折”的爸爸。
我很想勸他,但是理智告訴我,現在不是時候。
我一直很奇怪,我們這代人,求學、就業、結婚、生子,一切的一切,都是靠自己。有句話不是這樣說的嗎?沒上大學的時候,大學管分配,等我們畢業了,大學生還沒就業就下崗;我們小的時候,國家是分房製;等我們要成家了,房子成了商品,需要扛著貸款供樓。沒有人可以依靠,也沒有財產可以繼承,我們這一代人,一切都得靠自己。對於生活中的起伏與磨礪,我們經曆著、承受著,我們具備抗壓性。
然而當我們這一代人成為父母,麵對孩子的成長,我們的心態卻難以保持平和。也許正是因為我們苦過,經曆過人生中的種種不如意,所以才希望從小給孩子打下受益一生的基礎,願他們日後更成功。
也正因為如此,才有那麼多家長不能承受所謂的“敗績”。
孩子的心靈就像晶瑩剔透的水晶,我們是不該讓它蒙上陰影和浮塵。但如果永遠生長在父母刻意營造的蜜罐和歡樂城堡中,他們長大以後真的能經風沐雨、坦然麵對各種挑戰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