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傳統的教育理念一直是“成人本位”和“教師本位”,為了麵對今後成人社會的競爭,我們把孩子當做“縮小的成人”或“沒長大的成人”。這樣的教育方法和理念讓很多孩子從學前期就開始了大量的知識性學習。
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家長們隻有盡可能早地讓孩子們開始學習。我們在各種名目的親子早教班裏,可以看到兜著尿不濕、尚在牙牙學語的小寶貝,看到還不會走路、甚至含著安撫奶嘴的小不點兒,他們背著各種各樣的迷你小書包走進教室,開始了人生中最初的“學習生涯”。
6個月的寶寶學爬行,1歲多的寶寶學音樂,3歲的寶寶借助教具學數學運算加減乘除……從《三字經》、《唐詩三百首》到“少兒英語”、“珠心算”,再到繪畫、書法、聲樂……男孩子還要學“跆拳道”,女孩子就更複雜了,要學鋼琴、古箏、琵琶、舞蹈,形體……這些所謂的“才藝”。
所有的家長都怕自己的寶貝輸在起跑線上,所以隻好用“財力”去支持“智力”,於是乎,孩子的競爭直接演變成為家長的競爭。
競爭的是家長的財力和意識,競爭的也是孩子的體力和耐力。難怪很多年輕家長大發感慨“養孩子不如供樓”,“就像借了還不清的高利貸”。盡管如此,家長們還是樂此不疲。
然而,當孩子還不能選擇的時候,家長們為他們所做的選擇真的是正確的嗎?是最適合孩子性格特點和智力發展特征的嗎?會不會是“拔苗助長”,會不會事倍功半,結果與初衷相悖?
什麼樣的早期教育,才能真正讓孩子一生受益?
什麼樣的早教老師,才能引領寶寶學到真本領?
作為父母,怎樣做才是真正為孩子好?
……
其實中國古代的哲人們早就提出了兒童教育要適合兒童特點的真知灼見。如王陽明曾說過:“大抵童子之情,樂嬉遊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殘之則衰萎。”即兒童的天性本身就是貪玩而害怕管束的,所以對兒童的教育要順應他們的天性。就像剛開始萌芽的草木,讓它們自然生長,就會枝葉調和暢達,如果束縛摧殘之,則幼芽就會衰敗萎落。所以,教育兒童必須使他們“趨向鼓舞,中心喜悅”,他們才能每天都有進步。
法國大教育家盧梭在談到人們應當尊重兒童和兒童期這一主題時說:“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就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