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遠被蔣興帶回府中,隱藏在密室之中修養。十幾天過後,聶天成與董心等人祭祀回京,聶天成昭告了聶遠死亡,但聶猛始終不信,幾次借機上蔣由府中刺探。蔣由府邸龐大,聶猛與董平沒有聶天成的諭旨,不敢明目張膽的搜查蔣由府。聶遠藏身於此,在蔣由的照料下,身體恢複,已無大礙。
蔣由、蔣興、聶遠身處密室,密室陳設簡單,燭火熠熠。
蔣由道:“這些天委屈殿下了,但是事態嚴重,這也是迫不得已。如今陛下已昭告大成,殿下已死。讓殿下淪落至此,是老臣無能。”
說完便單膝下跪,聶遠忙攙起蔣由道:“蔣老何出此言?聶遠之所以沒死,全拜蔣老所賜。商紂無道而失天下,又怎麼能怪比幹無能呢?當今陛下重用董平、專寵董心、溺愛聶猛,我有這樣處境,又豈是蔣老所能改變的。蔣老又何必自責,倒是因為我而連累了你,是我有愧於你。”
蔣由長歎一聲,道:“唉,如今的大成已不似從前,殿下往後有何打算?”
聶遠十多天思慮,大成已經沒有自己容身之處,自己空有抱負,卻的不到施展,不由感慨道:“聽天由命吧,天意若要亡我,我又能如何?”
蔣由道:“事已至此,也未嚐不是一件好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繼續留在大成,隻會加深陛下對殿下的成見。現在殿下離開,永益王封為太子,永益王嬌縱無度,大成在他的治理下,必然會衰敗,從而失去民心。到那時,臣做內應,迎立殿下繼位。”
聶遠看著蔣由,他貴為兩朝重臣,德高望重,若在立太子一事支持聶猛,現在依舊是首輔大臣。然而蔣由明知聶天成對自己有成見,卻死心塌地的支持自己,以致罷免官職,便問到:“蔣老,你支持聶猛,聶猛繼位後,你就是三朝元老,何必為我而自棄前程?”
蔣由淡然一笑道:“殿下當初不顧臣反對,毅然開倉放糧,那時候殿下又何必自毀前程呢?當年臣追隨先帝,建立大成,靠的是什麼?靠的就是先帝以天下蒼生為己任,寬宥愛民,是以百姓歸附,眾人一心,才能建此功業。
殿下有先帝之風,不忍見百姓受苦,以一人榮辱,濟天下蒼生,臣雖不材,但也不願與昏君為伍。君子重名譽,臣不想晚節不保,被後世辱罵。
眼下大成已無殿下容身之處,若殿下沒有更好的去處,臣與齊國丞相私交甚好,殿下變更姓名,寄存在其門下,以待日後他圖。”
大夏末年,百姓不堪朝庭的盤剝,加上天災不斷,百姓難維持生計,於是四方起義紛擾,入林為盜,占山為王,少則數千,多則數萬,攻掠郡縣,為禍一方。朝庭國庫空虛,根本沒有銀糧去剿滅這些勢力,導致這些勢力越做越大,越來越猖獗。
大夏滅亡後,各地方擁兵自重,紛紛自立,四海之內,政權幾十個,各設立行政,稱孤道寡。三十餘年時間,各勢力相互傾軋,幾十個政權逐漸變成六大的勢力政權,成、齊、燕、吳、楚、蜀,這六個政權瓜分了大夏王朝,各自稱帝。
齊國的開國國君名叫李國忠,大夏末年,任鎮威將軍。大夏天成五年,領兵十萬,奉命前往齊地平定叛亂。齊地占三州,徐州、青州、兗州,三州連年大旱,百姓相聚起義,劫殺大夏官員,占領州郡,自封為齊王,夏湣帝詔李國忠率兵前往平叛,而這十萬軍隊,是大夏最後能調動的兵力,有兩萬多人都是從京城的守衛中抽調出來,編入行伍的。
齊王名叫王二虎,青州人氏,妻子貌美,大夏休縣縣令貪圖其妻子的美貌,以交不出糧稅為由強行羈押王二虎的妻子。王二虎不堪其辱,當場擊殺縣令和隨行的衙役,逃入山中,招集亡民。時值齊地大旱,朝庭府庫空虛,無力賑災,百姓為了生存下去,很多人不得已落草為寇。
王二虎擊殺縣令,聲名在外,再加上王二虎為人仗義疏財,常把劫來的財物去救濟災民,慕名而來投奔的絡繹不絕,短短幾年時間,麾下聚眾八萬,徐州人與兗州人劉明各率其部三萬投在王二虎麾下,聚眾十幾萬人,整個齊地盡歸其所有,聲勢之大,朝庭竟不能阻止。等到王二虎自封為齊王,已經開始和大夏朝分庭抗禮的時候,朝庭再不能坐視不管,傾其所有,命李國忠率兵前來平叛。
李國忠剛到齊地,還未與王二虎交戰,大夏都城就被蜀國聯合羌人和鮮卑所攻破,夏湣帝被殺,皇城被洗劫一空,至此延續了四百多年的大夏王朝就此滅亡。夏湣帝死後,各地勢力再也不有所顧慮,紛紛自立。李國忠所率的十萬大軍,很大一部份是效忠大夏王朝的,並非能為李國忠所用。
夏湣帝的死訊傳出,李國忠部隊中的副將,神威將軍苗青衣就極力主張立陳清候(夏湣的堂哥)為帝。自桓、靈二帝之後,大夏早已千瘡百孔,垮掉是遲早的事,李國忠早就看出這一點,所以不同意苗青衣的辦法。此時大夏早已失了人心,再扶持大夏王朝,這不是要與天下人為敵嗎?李國忠斷然不會這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