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此岸花(1 / 2)

第一章此岸花

『我不會寫,莉莉老師,我一個字都寫不出來。

書上說我們為了不浪費太陽的能量,造了個緊挨在太陽旁邊的大房子,我們就住在這個房子裏麵。這個我懂的,我就隻懂這些。

老師說我們住的這個房子叫“戴森雲”,是1960年弗裏曼·戴森想出來,我們在2167年造出來的。這句我就聽不懂了啊,為什麼要隔那麼長時間再造呢?為什麼要跟著他的名字叫啊?還有今天學的新詞語“太陽咀嚼片”,我就更加不明白啦。

老師,我想知道為什麼我們看星星要跑到很遠的地方才可以看呢?爸爸說我們住的戴森雲像一個戳了很多洞洞的“網狀薄片”,所以隻有跑到洞洞旁邊才能看到星星。

啊,如果我可以住在洞洞旁邊就好了。

作文題目是《淺談“太陽咀嚼片”》,我認為這題目本身就是在放大衝突。

換個角度想:如果我住在地球,對移民到戴森雲的人是不可能會眼紅的。因為不論媒體如何美化戴森雲上的生活,我所能想到的隻能是“探險”兩字。

移民戴森雲的人,生活絕不會比地球更舒適。

距戴森元年已有7年,戴森雲政府仍在極力效仿地球的生活環境。是效仿,就永不可能超越。那些將扁平狀的戴森雲稱作是“太陽咀嚼片”的人,他們隻記得為了建造戴森雲,人類炸掉了水星。隻記得戴森雲居民在“咀嚼”著太陽,卻忘了就在390年前,人類還無法讓金屬浮在水麵上,現在卻已能移民星海。

這些人無視了一個事實:為了生存,人類必然要咀嚼能源、咀嚼地球、咀嚼太陽。

“太陽咀嚼片”這刺耳的綽號,和之前稱我們是“一斷奶就弑母”的輿論同樣充滿惡意,這隻能是引起爭端的極端思潮。

而不論戴森雲被他們如何看待,在可見的將來,能夠塑造美好太空生活的隻能是我們自己,而不是遠在故鄉的樂於起綽號的同胞。

至少,戴森雲上的學校不該僅憑一個綽號,就過激地開始布置起作文。』

*****

“這作文是你寫的?”吳住將觸控屏放下,咽了口口水,看向身邊八歲的女兒。

“……嗯,是我寫的。”女孩撅著小肚子,雙手緊握著回答。

吳住深吸一口氣,側頭追問道:“前後兩段,都是你寫的?”

“……是……的。”女孩手握的更緊了。

女孩名叫吳素素,是吳住一家移民戴森雲後生下的。這裏未成年孩子不多,大部分是從地球被直接帶來的。但不論土生土長還是移民來的孩子,他們都通過腦機接口直接接收知識。

在這裏教師的主要職責是替學生篩選知識,引導他們正確使用腦機接口的機器,以及不定期測評學生的接收情況。

很多成年人也常去學校學習,與地球不同的是,戴森雲上的學校是集學校、圖書館、教育機構於一體的大型信息獲取平台。

吳素素是整個學校最小的學生,與她年齡最近的也有15歲。每個年齡段對知識的運用能力有所不同,這就導致吳素素與同學們的水平相差極大。雖然這個差距很快就會消失,但吳住還是很關切現階段女兒的學習水平,特別是看到這篇作文後。

“你寫的作文爸爸都看過,這作文後半段不像是你寫的啊。”吳住轉過身正視女兒,努力讓聲音變得平緩。

女孩低下頭,沒有看父親的眼睛,也沒有說話。

“如果真是你寫的。”吳住柔聲道,“告訴爸爸,作文裏寫的金屬浮在水麵上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這個意思。”女孩有點慌張,雙手握的更緊了。

“素素,抄別人作文不好,撒謊更不好。”

“什麼是撒謊?”女孩突然捕捉到了什麼,抬頭打斷父親。

“……”吳住沉默了,就算沒有腦機授課,通過書本學習知識的古人也不至於八歲還不知道撒謊是什麼意思。

他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於是清了清嗓子,嚴肅地說:“素素,你真不……”

“爸爸你說說看,金屬浮在水上是什麼呀。”女孩再次打斷吳住,說完她眼睛又突然一亮。

吳住沒有回答,他再次深吸一口氣:“素素,爸爸再問你一次,這篇作文,從頭到尾,每個字,都是你寫的嗎?”

女孩這次沒再搪塞,她突然鬆開緊握的雙手,大聲且堅定地點頭:“嗯!是我寫的!每個字都是我自己寫的!”

吳住沒注意到女兒在“字”上的發音加重,他伸手拿起觸控屏,指向屏幕裏的一行字說:“好,那你告訴爸爸,金屬怎麼浮在水麵上?”

“船。”

*****

首個戴森雲全名是“此岸”戴森雲環日基地。

形狀呈片狀的菱形,表麵積700萬平方公裏,內部有53座城市,均以橫縱坐標命名。C27市屬戴森雲上的發達城市,最北麵是工業區。吳住就在C27市的煉鋼廠內工作,擔任煉鋼第一線要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