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自己是天娛傳媒旗下的第一個藝人,孫洪雷也感覺不錯,如果天娛傳媒能夠發展順利,自己就是公司元老級藝人了。
趙宇辦公桌前堆了一疊當天的全國各地報紙,他快速的瀏覽一遍這些報紙的頭版內容,隨後又翻到文化藝術版塊細細查閱。最後,一聲哀歎,頹然倒在辦公椅上。
他今天來翻閱這些報紙,主要是因為《潛伏》的宣傳問題。
李鐵是個老煙鬼,一坐下就點上了一根煙,靜靜地聽趙宇說起劇集宣傳的擔憂。
聽完後,他提出自己的疑問:“趙宇,你的意思是從現在開始,我們就要向社會公眾宣傳我們的《潛伏》?沒這個必要吧?”
“這幾天劇組演員都來得差不多了,開機也就是這幾天的事。”
趙宇站起身給兩人倒了杯開水後,繼續說道:“我希望我們的劇集在開播前,在社會上能有足夠的關注度,宣傳工作就要早點做起來。你們也知道,你看別的劇就是因為開播前沒什麼關注度,所以起始的收視率很低,等劇集在觀眾中有了口碑,收視起來的時候,整部劇都播放的差不多了。損失是很大的。”
李鐵覺得向社會公眾宣傳劇集是電視台的事,不用製作方來越俎代庖。
趙宇覺得兩人的宣傳觀念有些落伍。在他們的眼裏,隻要拍好劇,能引起買主的購買興趣,公司的任務就完成了,這與目前國內同行沒什麼兩樣。他覺得自己的天娛傳媒應該領先一步,走在國內同行的前麵。
他對兩人嚴肅地說道:“我覺得你們應該樹立起一個大宣傳觀!”
“大宣傳觀?”
李鐵和葉飛看他說得認真,也知道他對兩人的看法不認同。聽他說到大宣傳觀,兩人來了興趣。
“你們一開始的工作方式,我認為過於小氣。在電視劇產業上,你們把集圈定在了一個車間主任的角色,隻要完成了電視劇的製作,把劇賣出去了,整個流程就到此結束。而我認為,在電視劇這個產業上,我們擔任的應該是項目負責人的角色。從電視劇產品的製作,直到與觀眾的見麵,我們都要負總責,而電視台隻是在這一環節中我們的一個合作夥伴而已!”
兩人都沒有出聲,都在仔細咀嚼趙宇提出的新概念。
趙宇繼續說他的想法:“明確了我們項目負責人的角色,那麼也就理解了我們的宣傳工作要從麵向電視台的小宣傳,轉為麵向電視觀眾的大宣傳。隻要在開播前,觀眾對我們的劇集有了相當的關注度,那麼在與電視台的價格博弈中,我們就掌握了主動權。
從另一個方麵說,我們今年有造星的任務。明星怎麼造?過硬的作品是關鍵,但也不能否認需要媒體的炒作,讓我們的明星始終保持曝光度。
就如我們的《恰》劇,年前那段時間多火熱,現在也慢慢退燒了,所以,光靠作品隻能保持幾個月的關注度,時間一久,就會被觀眾遺忘。”
葉飛覺得趙宇說得在理,想造星,的確不能單靠作品本身。
不過,他提出了更現實的問題:“趙哥說的是不錯,可怎麼讓媒體炒作呢?就拿《潛伏》這部劇來說,你想一個電視劇的開機就要讓媒體報導,恐怕是有點難。國內一年下來怎麼也有一百來個劇組開機,媒體是不會有興趣的。”
“這就是我找你們來商量的原因了,怎麼找出讓媒體感興趣的話題,怎麼找出新聞的興奮點。”
李鐵彈了彈手中的煙灰,給趙宇分析道:“《潛伏》這部諜戰劇,故事性是不錯的,不過觀眾沒看到劇集,任你怎麼炒作都是白搭。製作班底嘛,除了寧鏡,都是生麵孔,媒體興趣也不大。”
葉飛提出了一個思路:“我覺得真正能夠讓媒體感興趣,勞動他們跑一趟的,隻有趙宇!”
李鐵點點頭,覺得有理。因為趙宇的經曆比較傳奇,人又年輕,媒體對他的興趣始終是存在的。要不是上麵官方的約束,李鐵覺得這股“趙宇熱”會持續到現在。
李鐵提出了一個方案:向媒體發個通告,就說《潛伏》是趙宇導演作品,成功引起社會公眾的興趣後,再找個理由說趙宇退出《潛伏》劇組,由新導演蔣偉接棒,當一番炒作,《潛伏》成為新聞熱門話題後,就通過女主角寧鏡,新人男主角等話題,繼續保持關注度……
三個腦袋湊在一起,嘀嘀咕咕半天,商量出了這麼一個方案。這個宣傳計劃看起來就是一幕肥皂劇,不過趙宇倒是不在乎,雖然手法有點粗糙,隻要達到目的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