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1 / 3)

西漢武帝的時候,有人給皇帝貢獻了一隻奇異的鳥,拿各種食物喂它,

但它都不肯吃。著名文人東方朔看見這隻鳥,就說出了它的名字,又說它應

當吃什麼。一試驗,果然就像東方朔說的。皇帝問東方朔怎麼知道的,他說

《山海經》中有記載,看了自會知道。到了漢宣帝時,上郡某地的一個石室

塌陷,有人發現裏麵的石壁上刻畫著“反縛盜械人”的圖像,傳說開來,但

無人知曉何意。大學者劉向卻指出這是“貳負之臣”。皇帝問他怎麼知道的,

劉向也回答是從《山海經》上看到的。皇帝大驚,朝臣哄動,於是出現了一

股閱讀《山海經》的小熱潮。到了東漢明帝時,有一位水土工程專家叫王景,

因治理河渠有功績,得到皇帝的賞賜,禮物中竟然有一部《山海經》。而東

晉大詩人陶淵明一生不為五鬥米折腰,卻折服於《山海經》,曾一口氣寫下

《讀<山海經>十三首》詩,留傳至今。其中的第一首詩就表達出他讀《山海

經》後快樂興奮的情緒和通曉天下的效果:“俯仰終宇宙,不樂複何如。”

產生於明代的章回小說《封神演義》和清代的長篇小說《鏡花緣》,讀者往

往被其中的神奇故事所吸引,從而對作者的豐富想象力佩服不已。但可知

道,書中的故事素材和藝術構思,不少是取自《山海經》的,而作者的想象

力也多受《山海經》的啟發。如此等等,《山海經》的魅力自當不言而喻。

那麼,具體的魅力何在呢?在於《山海經》豐富而神奇的內容,舉凡當時人

所能聽到的、所能見到的、所能認識到的、所能想象到的一切事物,無不記

載。如大大小小的山丘河流,形形色色的花草樹木,神裏神氣的半人半神,

怪裏怪氣的半人半獸,瑰麗多彩的金石礦物,奇形怪狀的禽鳥野獸,變化莫

測的神話傳說,各種各樣的國家人民,神秘的祭祀,古怪的裝束,奇異的病

症,靈驗的藥物,味美的食物,毒人的野味,超乎常理的日月,高出常情的

工藝,上古帝王的世係,傳聞不一的古史……簡直就是古代的百科全書。

就因為《山海經》是一部綜合各種知識而顯得龐雜的古籍,所以,自古

以來對它的性質眾說紛紜,而對它做的目錄學分類也不統一。西漢劉歆在《上

<山海經>表》中論其性質說:“內別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紀其珍寶奇

物異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獸昆蟲麟鳳之所止,禎祥之所隱,及四海之外,

絕域之國,殊類之人。”看作是地理書。此後的曆代史籍目錄頗有同其說者,

如《隋書?經籍誌》等,就把它列入地理類。東漢班固在《漢書?藝文誌》

中,把《山海經》歸入數術略形法家之類,看作是巫卜星相性質的書。此後

也不乏同其說者,如《宋史?藝文誌》就把它列入五行類。明朝胡應麟在《四

部正訛》中說:“《山海經》,古之語怪之祖。”看作是神怪之類的書。清

朝官修《四庫全書總目》在辯駁了諸家的說法和歸類後,認為“核實定名”,

應是“小說之最古者”,又看作是小說性質的書。清末張之洞在《書目答問》

中,把《山海經》列入古史類,則看作是史書。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

把《山海經》稱作“古之巫書”。就《山海經》的性質及其成書來說,魯迅

的論斷是確定不移的。

《山海經》確是古代的巫書,是一代一代的巫師把所見所聞通過口耳相

傳,積累而成。很早以前,巫史不分,是具有世襲性和專業性身份的一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