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章 引子(1 / 2)

古今中外,曆代王朝的更迭往往意味著動蕩和殺戮。明末清初,正是這樣一個綱常敗壞的時候。

清兵入關後,清朝廷對於所謂“前朝餘孽”實行的是趕盡殺絕的高壓政策,不但以“留頭不留發”威逼百姓剃發,更鬧出“江陰十日”“嘉定三屠”的慘劇,譬如崇禎帝次子在民間隱姓埋名數十年,被揭露身份時已是古稀老人,仍被康熙帝下令淩遲,如此種種,足見其殘酷暴虐。

但就是在這樣的高壓態勢下,卻有一人,不但留了發,還安然無恙地留了頭,百姓雖不敢效仿,卻將其奉為神人,仿佛他的頭發就是千萬人的精神象征,大街小巷處處都有說書人講他的故事,驚堂木一拍,那就是抑揚頓挫的一句:“白懷嗔,神人也1

其實這白懷嗔一開始是不留頭的,原因無他,他本是個和尚,法號懷嗔,自幼長在廟裏,打小就沒見過自個兒這頭發長什麼樣。清兵入關時,他眼見著廟裏幾個香客因為不肯剃頭,被一刀砍死在大雄寶殿裏,寺內僧侶都是漢人,雖說出家人不管俗事,但眼睜睜看著同胞血濺三尺,如何能忍?

一時間平日裏吃齋念佛的和尚長頌佛號,個個都化作了怒目金剛,懷嗔和尚當時不過十五六歲,也同師兄弟們一道將廟裏清兵殺盡,稚嫩麵龐被血染得鮮紅,卻不見半分懼色倉皇。

沒過多久城池淪陷,這寺廟也不再是清靜之地,清兵竟要逼著這些和尚也留出個鼠尾小辮以示臣服。懷嗔和尚索性還了俗,他本是老主持從河邊撿到的棄嬰,不知父母何人祖籍何處,自認從小吃百家飯長大,如今舍出這項上人頭犯了殺戒,便把那“百”字抹了個頭,自名白懷嗔。

他心中惱恨清廷讓百姓流離失所,不願留辮子頭,竟留起了前明的長發,多番巧合奇遇之下又入了前明一位王爺的眼,成了反清複明的標杆性人物。

清廷自然不會放縱這麼一個打眼的人物安然無恙地活著,白懷嗔也不是沒被捉到過,可說來也怪,哪怕這白懷嗔被人押去菜市口要砍頭了,臨到最後一刻,總有各種各樣的事情讓他死不成:起初是有人劫囚,又是監斬官突然被查出重罪隻能將這案子押後再審,到了後來,連劊子手下刀前一刻忽然抽羊癲瘋這樣的事情都有,總之一句話,誰要砍他的頭,誰就沒有好下常

事情傳開後,一時間眾說紛紜,反正大概意思就是這人的命是上天保著的,閻王不收人,誰敢來要他的命?這事兒甚至驚動了當時的順治皇帝,真龍天子如何能容忍上天來保佑一個反賊?可那通緝令貼滿城牆又如何,白懷嗔死不成,民眾也自發地護著他,總不能為了這麼一個人再鬧出屠城的事情吧?

後來這當地的官員想出個辦法,抓了個麵容身形與白懷嗔有七八分相像的死刑犯砍了頭,往上報就說這反賊已經死了,反正天高皇帝遠,順治又沒親眼見過白懷嗔長什麼樣,見了屍體也就放過了這事情,而官兵因為實在忌諱白懷嗔身上發生的那些詭異事件,哪怕在大街上打了個照麵,都隻裝作沒看到,更不敢往上報,生怕將禍事引到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