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第25章 金榜題名(1 / 2)

時光飛逝,眨眼間便來到了嘉禾二十三年。

會試,因考試在春天,又稱春試或春闈。應考者為各省的舉人。考試內容重經義,輕詩賦。

春闈在即,各地學子也紛紛趕往京都,參加這禮部舉辦的會試。

這時的京城群英薈萃,不可謂不熱鬧矣。

而此時的蘇太師府亦有舉子拜訪。

拜訪之人與蘇家三房有著親情血緣。此人出身乃襄陽鄭氏,雖為旁支,但才華出眾,故受鄭氏族長鄭丞看重。本因其年紀尚輕,他的授業恩師想著壓一壓這位弟子的性子,免得弟子傲氣過剩,鋒芒太過,徒生事端,故建議這弟子不要太早步入這科舉仕途。

早前,鄭氏的族長也是準了。可後來,得到消息知道蘇子墨蘇六公子想要入仕之後,這位鄭氏族長便立刻動搖了之前的念頭,決定讓家族的這位子弟早日科舉。

昔日,蘇子墨襄陽之行,聲勢浩大。族長鄭丞至今猶記,當日府中談論,亦看出此子才智。當時昭華郡主畢竟在襄陽鄭氏的地界上出了事,而我鄭氏一族竟聽信他人之言,軟禁了那群人,容王府不追究,不代表此事不曾發生。更何況,鄭氏在此事之前早已入局,成為棋子,想在各方勢力中尋求平衡,已然不可取,鄭氏困局已現。

故,才有了今日鄭氏子弟鄭鈞文上門拜訪之舉。

東墨院

“母親,那邊是有何事?如今要喚我過去。”蘇子墨問了來傳信的蘇母身邊之人。

那人答道,“今日有客拜訪,來自襄陽。請少爺過去,是因,此人也是要參加會試之人,畢竟是蘇母家族之人,倒是也是要在府中安置的。希望六少爺與此人可以交流一番。”

“子墨懂了。你先去稟了母親,我隨後便到。”蘇子墨示意道。

腦海中浮現當日在襄陽的場景,本是拜訪,後是尋人。一路風塵,卻也沒細想其中不合常理之處。後來,昭華郡主不曾追究,這事便也過去了。昭華心如明鏡,子墨卻還是心生疑惑。待他日,還是問上一問吧。蘇子墨內心下了決定。

前院

在蘇子墨思考過會,便去了會客之所。此時,二哥已與這位鄭大才子聊了幾句。見到六弟過來,忙打招呼道,“子墨來得正好,我等會有事,便先行離開了。祖父剛也見過這位了,府中也安排好了這位賢弟的住處,你等會和他一同去看看。你倆都是今科舉子,應是有話交流。二哥便不打擾了。”

“二哥,慢走。”蘇子墨點頭道。

“蘇兄,慢走。”鄭鈞文亦附和道。

目送蘇二哥離去之後,蘇子墨與鄭鈞文相互打量了一番。這位鄭氏子弟率先開口,“蘇世兄之才名,鈞文早有耳聞。今日初見,不甚欣喜。”

“鈞文兄,過獎了。你我今朝能一同參與此次會試,也是緣。科舉場上一較高下,棋逢對手,也是人生一大幸事。”蘇子墨笑言。“科舉場上,不乏寒窗苦讀數載之人,我雖年少成名,卻也深知哪個地方沒有藏龍臥虎之輩。讀書之道,道阻且長。”

“蘇世兄,此言,鈞文受教了。”

此後幾日,兩人也進行了幾次做題技巧。兩人之間頓時有種相見恨晚之感。

蘇子墨的文章磅礴大氣,落到實處,鄭鈞文的文章以小見大,文筆中顯露的是文人清高孤傲之感,用詞大膽華麗,倒是會合了這一屆主考官的品味。

時間就在日複一日中,不知不覺中過去。

二月初,春闈拉開序幕。

會試分三場舉行,三日一場,第一場在初九日,第二場在十二日,第三場在十五日,亦先一日入場,後一日出場。三場所試項目,四書文、五言八韻詩、五經文以及策問,與鄉試同。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科舉雖磨人,但會試通過後就為貢生。貢生其實就是進士了。

對於大多數讀書人而言,走到這一步已經非常了不起了。

三月,會試結束後,發榜,往往正值杏花開放,所以又稱為“杏榜”。蘇子墨與鄭鈞文毫無疑問地榜上有名,蘇府上下都很高興,就等著四月份的殿試了。會試是帶有決定性的考試,而殿試隻定名次。故過了會試,各位學子的壓力相對而言,就沒有那麼大了。到時,便可名正言順地慶祝了。

放榜過後幾日,便是清明時節。

三月杏花開,清明微雨來。掃墓祭祀、緬懷祖先,在這一天,一直是嘉禾王朝成立以來便有的傳統。

這一日,也是昭華郡主出孝後的第一個清明。時間過得真快,父王離開昭華竟也有了四年,昭華郡主這一日早早地準備好了東西,並沒有讓府中下人跟著,而是自己獨自一人去往山上掃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