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郵傳記文學】
中國集郵人列傳(1)
顧雪林
一、集郵傳記文學的緣
聽聞我認識30多年的集郵朋友朱祖威(78歲)世的消息,我萬分震驚!
我過總認為,北京的集郵動多,大有見麵的會。誰世難,也許有一,某一朋友會走在的麵!
我終於認識到,應當抓住和朋友們的每一個珍貴的見麵會!我開始對自己的集郵生涯進行斷斷續續的回顧與思。
當夜深人靜時,我端一杯淡淡的綠茶,慢慢嚐;坐在電腦桌,望著電腦裏浸透著歲月時光的老照片,陷入沉思。我和這集郵老朋友們在中國郵壇上的互認識、交換郵、作郵,一開會、聊、討論和作的往。
已經有淡忘的集郵往,又漸漸地清晰來,縈繞在我的腦海中,久久揮不。
是郵壇上的“集郵風雲人”:集郵和集郵記編輯朱祖威、劉肇寧、郭迅、李伯琴、王渭、馬麟、葛亞、劉玉、張林俠、宋、嶽曉湄、李近朱、劉格文、趙人龍、董至德、周奎、李玲、蔡暘、王宏偉、王泰來、林軒、張國華、嚴忠輝,他們的風采又再一躍在我的眼,讓我回憶和他們在一的集郵往。山水,曆曆在目;一言一行,難以忘懷!
二、話——我的點集郵往
人們說,愛回憶往,就是老了。也許吧,一自己當成集郵圈裏“壯勞力”的我,就這樣開始了漸漸“老“的曆!
如從1960年我參小學集郵小組算,我已經整整集郵60年了。
2022年,我到了一賺一的時候了。
小時候,我曾淘氣,讓多教過我的老師不住我而非發愁。記在小學一年級時,教自課的李省老師我們幾個淘氣的男孩子組織來,成立了班級集郵小組,名讓我當集郵小組長。
李老師拿出一郵票說:“這是中國郵票,可以組成一套一套的郵票,每套裏缺一郵票,們誰能先補齊一整套郵票。”
李老師讓我補齊1958年發行的《關漢卿戲劇創作700周年紀念》郵票中枚20分麵值的。我當時:“這有什難的?”我在裏翻箱倒櫃,在麵處托小朋友們幫忙,甚至無數翻垃圾箱,到1966年,8年過了,我也沒能攢到枚20分的《關漢卿》郵票(後來我才,當時的20分是國際信函麵值的郵票,在國內的信封上,收集不到。)我會到了,集郵真難!
也就是從1960年尋找《關漢卿戲劇創作700周年紀念》20分郵票開始,我開始了自己的集郵生涯。
集郵引導我潑的兒童健康的方發,讓我充沛的兒童剩餘精力有了宣泄的出口;集郵讓我懂了人世故,學會了與人交往;集郵讓我養成了做要有堅持,要有恒心的格;集郵讓我養成了幹淨整潔的良生習慣;集郵高了我對美的欣賞能力和不懈追。
這一晃,14年過了。
到了1980年發行“猴票”的時候,我的集郵興趣被生肖郵票的發行再點燃。業餘時間,我開始混跡於北京王府井東華門大街集郵總司旁的郵票交換市場、海澱郵局旁的郵票交換市場、玉淵潭東牆的郵票交換市場、工人育館北郵票交換市場,到後來的月壇郵市。
1984年6月,我考入中國教育報。快,在1985年6月,我聯了在京的20餘報和出版的集郵協會,和中60餘喜歡集郵的編輯記們,組了“首聞出版界集郵聯會”擔任會長至今。在當時北京市集郵協會秘書長李保聯的幫助下,首聞出版界集郵聯會成立當年就入了北京市集郵協會,成為團會員。郵票設計黃裏為首聞出版界集郵聯會成立一周年設計了紀念封,北京宣武區集郵協會的袁連發用絲漏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