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功德林崛起的前夜(1 / 2)

說起來張洋的美食培訓班在一開始的時候也經過不少波折呢。

他太天真了,真以為有點別人沒見過的思路和看著還行的動手能力就可以成為大佬啊?

結果很快就會被現實教做人。

市麵上的事兒暫且不提,哪怕是簡單的美食培訓也比想象中麻煩得多。

不知道是因為思路差異,還是被張洋的感人口才連累,往往是一些看似自然而然的事情,可這些人就是做不好,而且倔強到了讓人崩潰的地步。

例如包子,按理說不難吧?

麵皮和餡料全一樣的話,水平的主要差異無非就體現在能不能弄出十八個褶兒而已。

然而不,當張洋第一次見到他們的作品時差點攤在地上。

這可不是他膽小,換了誰都得害怕。

想象一下,人頭大小,還被村民們不知道從哪弄的染料給整的賊像真的,大晚上見了誰不害怕?

沒事兒,咱不是顏值黨。

可問題是也不好吃啊,往往都是外邊焦了,裏麵卻壓根就不熟。就這,還非說那就是正統做法並且本來就不是給活人吃的,簡而言之,上供用的。

對了,應該在三春之季製作才對。

好在這些人尊師重道,而張洋的腦筋又不算死板,直接把小籠包改名“灌漿饅頭”教給了他們才算解決問題。

當然,村民們的固執和認真也有好處。

標準化啊!

有他們那樣的認真勁兒,沒有後世的條件,做到口味的標準化好像也不是多難。

至於份量則不叫事兒,眼下的吃食都很實惠。

而且針對村民們的這個特點,張洋還想到了某火遍全國的小吃以及啃大雞之類的連鎖店。豬腳有自己的想法,咱知道自己是幾斤幾兩,所以不創新,模仿總可以吧?

呃,模仿他們的組織形式哈,可不是弄個漢堡啥的出來顯擺,他也弄不出來。

想必這種令人耳目一新的形式應該會為小店加分不少吧?並且又不是要求百分之百還原,僅僅是借鑒一些管理特色而已,難度應該不太高才對。

嗬嗬,我們的豬腳完全不去想,標準化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兵法呐,人家怎麼可能注意不到。

本來沒想怎麼折騰的他,卻因此距離自己想要的生活越來越遠。不過這個暫且不談,還是接著聊他的小店。

說起來更令人懵逼的是,一幫江南人竟然不吃魚和鴨子?聽清楚他們表達的意見之後,張洋簡直滿臉問號。

魚腸劍是怎麼流傳下來的傳說眾說周知,而且難道南京烤鴨的輻射範圍都沒能到達鎮江?也不對呀,至少盂蘭盆節上兩樣食物都有,史書上也不乏江南人對於各種鮮魚的喜愛。

算了,考據曆史沒啥用,還是有原因就解決那個原因比較實在,而且這個直接就能知道答案。腥味兒太重,人家還很有理,總不能吃一次就做一次大掃除吧?

再說,腥味兒不祛除的話,也難以下咽啊。

結果就是某人不得不把醬油給弄出來,還要找不少目前仍是被當做藥材用的調味料,又是廢了不少唇舌。

運氣還行的是,醋這玩意兒早就有。

不過麻煩越大,收獲就越大?不知道是不是一切都屬原生態的原因,臘魚的味道相當不錯耶,張洋感覺不比自己在後世吃到的商品差。別說當下的人愛吃,他也愛吃。

烤鴨卻被他弄成了四不像。沒轍,人太窮,實在沒啥跑出去吃燒烤的經曆。至於為啥也沒練手的經曆,住宅區耶,就那人口密度燒木炭玩,莫不是覺得生活太單調了?

卻沒想到村民的主意也不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