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然,就之前張三豐於蒙古大軍中救出郭襄那種手段,帶著郭襄返回城內應當不成問題。

“道長……”郭襄一直生活在郭靖的庇護下,哪見過這種陣仗,見那蒙古鐵軍漸行漸近,直接閃身躲到張三豐的身後,隻露出一個小腦袋,雙手不知何時拉起了張三豐的道袍衣袖。

在某個眾人看不見的角度,張三豐嘴角微微翹起,身為活了一百年的武林大宗師,他早已能對自身情緒收發自如,今日這種情況,隻在他十幾歲的時候出現過,這種感覺,真好。

他仍然記得,十三歲那年,風陵渡口,他與她初見,後來他入了少林,當了和尚。

他們的第二次相遇,是在他十四歲那年,那次她上山來,找她哭訴,他也記不清她說些什麼,隻模糊的記得,她說自己喜歡上了一位大俠,神雕俠楊過。

後來,因為一些事情,他被逐出了少林,她送了他一對鐵鑄羅漢,又送給他金絲鐲作為信物,讓他去襄陽找自己的父母,還囑咐去了郭家之後要順著郭芙姐姐的脾氣,以免吃了苦頭。

那一年,他騎上驢遊曆江湖,不知過了多少年月,來到一座大山之前,但見鬱鬱蒼蒼,林木茂密,山勢甚是雄偉,一問過路的鄉人,得知此山名叫武當山。

他在山腳下倚石休息,忽見一男一女兩個鄉民從身旁山道上經過,兩人並肩而行,神態甚是親密,顯是一對少年夫妻。那婦人嘮嘮叨叨,不住的責備丈夫。那男子卻低下了頭,隻不作聲。

但聽那婦人說道:“你一個男子漢大丈夫,不能自立門戶,卻去依傍姐姐和姐夫,沒來由的自己討這場羞辱。咱們又不是少了手腳,自己幹活兒自己吃飯,青菜蘿卜,粗茶淡飯,何等逍遙自在?偏是你全身沒根硬骨頭,當真枉為生於世間了。”那男子“嗯、嗯”數聲。那婦人又道:“常言道得好:除死無大事。難道非依靠別人不可?”那男子給妻子這一頓數說,不敢回一句嘴,一張臉脹得豬肝也似的成了紫醬之色。

那婦人這番話,句句都打進了他心裏:“你一個男子漢大丈夫,不能自立門戶……沒來由的自己討這場羞辱……常言道得好,除死無大事,難道非依靠別人不可?”他望著這對鄉下夫妻的背影,呆呆出神,心中翻來覆去,盡是想著那農婦這幾句當頭棒喝般的言語。隻見那漢子挺了挺腰板,不知說了幾句甚麼話,夫妻倆大聲笑了起來,似乎那男子已決意自立,因此夫妻倆同感歡悅。

他想,“郭姑娘說道,她姊姊脾氣不好,說話不留情麵,要我順著她些兒。我好好一個男子漢,又何必向人低聲下氣,委曲求全?這對鄉下夫婦尚能發奮圖強,我張君寶何必寄人籬下,瞧人眼色?”

言念及此,心意已決,當下挑了鐵桶,便上武當山去,找了一個岩穴,渴飲山泉,饑餐野果,孜孜不歇的修習覺遠所授的九陽真經。

他對郭襄不舍,郭襄主動要走了,而且想著的是楊過。

他覺得,去到了襄陽,見到了郭靖郭芙,也是低聲下氣、委曲求全、寄人籬下、瞧人眼色。

但骨子裏,他知道:去到了郭襄身邊,恐怕也始終不是主角。所以,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