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瓦剌的實權派太師也先,經常以朝貢為名,騙取明朝的各種賞賜。
因為明朝自詡為天朝上國,對於進貢的使者,無論貢品如何,總會禮尚往來,賞賜頗為豐厚,並且按人頭派發。
這種情況下,瓦剌太師也先不斷增加使者數目,最後竟然高達三千餘人。
當時總覽朝政的宦官王振對此頗為不滿,下令減少賞賜。
也先借此為名,揮師南下,直逼大同,威脅順天府。
明英宗朱祁鎮那個時候也才二十來歲,祖母和一幹老臣都已經離世,正是意氣風發的時候,認為正是自己一展拳腳的大好時機。
他看到北方韃子如此放肆,想起了祖先那追亡祖北的風姿,再看到現在瓦剌對他如此不敬,心中便覺得頗為惱恨。
宦官王振借此鼓動明英宗,建議他禦駕親征。
朝中大臣勸阻,朱祁鎮不聽,打算效仿他的父親明宣宗打敗漢王的做法,直接對瓦剌發動禦駕親征。
當時,朝廷的軍隊主力都在外地,倉促之間難以集結。
於是,朱祁鎮從京師附近,臨時拚湊二十萬人,號稱五十萬大軍,開始北上作戰。
朱祁鎮為了說服自己的母親孫太後,他把年僅兩歲的皇子朱見深立為皇太子,並讓異母弟郕王朱祁鈺監國。
朱其正信心滿滿,意氣風發地率領大軍出征,誰知天公不作美,大雨連綿,給軍隊的行軍造成了極大的麻煩。
等朱祁鎮大軍到了大同附近,發現前鋒軍屍橫遍野,加之後方糧草供應不及,軍心動搖。
此時,朱祁鎮已有心撤軍,可宦官王振為了顧及皇帝臉麵,認為沒有出征多久就悻悻然回師,實在是太丟臉。
於是,他便建議繞道蔚州。
可是他們卻忽略了一個事實,蔚州距離大同非常近,而瓦剌大軍此時已經逼近了大同。
文武百官知道這個事情的風險,於是極力反對,覺得這樣容易發生危險。
朱祁鎮也覺得這樣並無大礙,並且為了給自己的心腹宦官露臉的機會,竟然直接命令大軍準備開拔,前往蔚州。
如果這個事情真的隻是這樣,那便也罷了,誰料到那宦官王振竟擔心大軍過處,會踩踏自己家的莊稼,又建議按照原路撤軍。
等到大軍行至懷來附近,因為行軍路線來回變換,命令又沒能夠及時跟上,導致大軍後勤輜重沒有趕上。
於是,朱祁鎮竟不顧群臣的反對,又下令原地駐紮等候。
就在懷來城外的土木堡,瓦剌大軍追上明軍,將朱祁鎮等人困在土木堡。
此時,明軍水源被掐斷,陷於死地,軍心動蕩。
瓦剌借假意議和的機會,引明軍不備,竟將明軍主力一舉殲滅之。
明英宗朱祁鎮被俘,王振被憤怒的大臣樊忠殺死,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埜等大臣戰死。
曆史上稱之為”土木堡之變“,或曰土木之變。
這直接導致明朝初期,皇帝利用勳貴來抗衡文官的打算直接破產,從此文官的勢力一家獨大。
如今那昏君的做派,和重用魏閹的方式,卻不是跟那明英宗朱祁鎮,有異曲同工之妙?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筆趣閣手機版閱讀網址: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