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新型大炮(2 / 2)

清朝將領僧格林沁的三萬五千蒙古八旗騎兵,在八裏橋戰役中,被英法聯軍的阿姆斯特朗野戰炮打垮聚殲。

據英國人麥吉《我們如何進入北京——1860年在中國戰役的記述》。

在塘沽炮台之戰中,英軍十二門阿姆斯特朗大炮,在距離塘沽炮台九百米處開火,跟大沽炮台的火炮進行炮戰。

這種阿姆斯特朗炮的射擊精度,達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水平,他們所射出的炮彈,幾乎都準確命中清軍的炮台大炮。

在後來的通州八裏橋之戰中,阿姆斯特朗炮更是打出了令人驚訝的戰績。

據喬治·克魯勒的《進軍北京》一書所述:當僧格林沁所率領的三萬五千蒙古八旗騎兵,率先對英軍發動了進攻。

當時這些清軍的蒙古八旗騎兵,在麵對著英軍時,表現得十分英勇無畏,他們相信隻要能夠衝破敵軍火炮的短暫殺傷,就可以砍下英軍的一顆又一顆頭顱。

而英軍的炮兵開始朝清軍騎兵開炮,讓騎兵見識到了從來沒見識過的火炮威力。

英軍炮手開炮慢條斯理,每一發阿姆斯特朗炮都在清軍騎兵之間爆炸,就能撂倒一群清軍騎兵。

隨後,清軍騎兵直接就被這種威力巨大的阿姆斯特朗炮給打蒙了,英國兩個錫克騎兵團,隨即對清軍展開可怕的殺戮。

此時,三萬五千名清蒙古八旗騎兵傷亡過半,而一萬人的英法聯軍隻有五人陣亡,四十人負傷。

這一種火炮連清軍的騎兵都頂不住,現在的建奴騎兵,難道就頂得住了嗎?

朱由校認為是顯然不可能的。

所以朱由校拿出來的火炮設計圖紙,其實就是這一種阿姆斯特朗炮的設計圖紙。

甚至他拿出來的這種火**紙,如果能夠鑄造完成的話,威力絕對要比原版的阿姆斯特朗炮威力更大。

因為當時的阿姆斯特朗炮威力雖然很大,但也不是完全沒有缺點的。

雖然阿姆斯特朗炮殺傷力巨大,但在戰鬥中因為膛線、塗鉛炮彈和後裝閉塞等等的新型技術,也導致了他的可靠性確實不高。

同時隻有九百米的攻擊範圍,也實在是太過感人了。

就連他們現在這種那麼落後的紅夷大炮,那都能打三裏地。

另外這種火炮還有另外的一些缺陷,比如說他的造價實在太高了,並且他的炮閂設置製造難度也太大。

就這種炮閂的製造難度,起碼以現在明朝的科技,是根本不可能鑄造出來的。

起碼那種阿姆斯特朗螺絲的精度,就根本沒辦法解決,也沒有辦法投入到使用之中。

這種叫做阿姆斯特朗炮的真理,需要一種更簡單更快捷更安全的,就連明朝科技都可以製造出來的炮閂。

因為就連英國都在1864年,一度停止製造阿姆斯特朗炮,繼續沿用古老而又可靠的前膛炮。

直到1880年,阿姆斯特朗再次改良了阿姆斯特朗炮,引入了法國所創製的斷隔螺紋式炮閂技術,使得快速裝填成為可能。

因此從1880年以後,英軍便再一次將後膛阿姆斯特朗炮裝備於軍隊之中。

但是這種炮栓依然太過於複雜了,朱由校也沒有辦法在目前的製造水平的基礎上,把它給搞出來。

而同時期的德國克虜伯公司,則發明了氣密性更好的橫楔式炮閂。

這種炮閂才是真正的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