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出發(1 / 2)

“10,9,8,7……”

終於,王大力的隱藏式耳麥裏傳來了地麵飛控中心清脆的倒計時讀秒。他知道,他這一生最重要的時刻馬上就要來臨了。

在這之前,他已經和沈浩、李遠航一起在飛船裏麵靜靜等待了5個小時。他們穿著密不透風的宇航服,坐在擁擠的飛船裏,一動也不動,隻是等著地麵控製中心的指令——先是“3小時準備”,後是“2小時準備”,然後是“1小時準備”……偶爾,地麵人員會問一下他們的感覺,或者提醒一下誰的心跳過快等。

飛船內顯示屏上的數字隨著地麵飛控中心的讀秒跳動著,光線照在王大力頭盔的玻璃麵罩上,也在有節奏地閃動著。他的眼睛一動不動地盯著屏幕,雙手緊握。剛剛還在和他開著玩笑的沈浩現在也表情凝重,身體微微後仰,手輕輕抓住座椅上的固定索,似乎準備迎接飛船與空間站分離時產生的反作用力。最穩重的還是李遠航,它從進艙到現在都是一個表情,不興奮,也不緊張(至少從臉部表情看是這樣)。他時不時的會拿出遙控器切換查看飛船的各項參數,或者又會從宇航服胸前的口袋中取出飛行手冊來翻看。

他們3個人現在已是全世界的焦點。全球大部分地區的電視頻道此刻都為他們空出來,連美國n電視台也留出2分鍾的時間進行直播,英國bbc等電視台更是全程直播。他們3個人中,任何一個人的一個不經意的眼神,都會立刻出現在全世界的電視機屏幕上,並會立刻引來千萬種解讀和猜測。所有電視台和媒體報道的主題都隻有一個——“中國首次載人登月”!

數月前,中國突然宣布將於2028年11月17日實施首次載人登月的消息,就像一枚氫彈在全世界炸開,衝擊了世界各國。各國政府和媒體紛紛表示驚訝和質疑。美國《紐約時報》以《中國人登月‘大躍進’》為題發表文章稱,“美國政府早前宣布將於2028年12月正式重返月球,而中國在此時突然宣布實施登月,明顯是要趕在美國之前。中國向來最為看重麵子,幾年前建成的天宮空間站已經成為他們最好的麵子工程,現在他們準備更進一步,但對他們的技術能力,我們表示懷疑。”法國《費加羅報》撰文稱,“中國人再次準備創造奇跡!他們的‘天宮空間站’現在是地球軌道上唯一的空間站,而事實證明‘神州’載人貨運飛船也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最為高效和穩定的飛船。這一次,中國將使用‘奔月一號’飛船實現載人登月。更有消息稱,中國這次登月計劃放棄了使用大推力火箭,而是直接從空間站發射飛船前往月球。這樣可以節省大量的燃料,飛船可以攜帶的東西也更多。這也正是人類未來實現星際旅行的一種可行方法。”《印度時報》文章稱,“中國已經把印度遠遠的甩在了後麵,看看我們那些無法上天的飛船模型,你就可以知道:印度永遠也追不上中國了!”

今天,2028年11月17日,中國人的夢想即將成真。

“分離!”北京地麵飛行控製中心指揮人員在讀秒到最後一個數字以後,終於發出了飛船與空間站分離的指令。

王大力感覺飛船微微震動了一下,由於頭上戴著全封閉式頭盔,耳朵裏還有耳麥,因此沒有聽到空間站與飛船分離時,對接機構鎖件之間摩擦的聲音。輕微震動之後,緊隨而來的便是一個巨大的推力,迅速把飛船推離空間站。感覺就像有一隻巨型的手,使勁推了飛船一把。王大力、沈浩和李遠航3個人的身體都不由自主地向前傾了一下。

王大力的耳麥裏傳來地麵飛控中心雷鳴般的掌聲和歡呼聲,甚至還隱隱約約能聽到有人喜極而泣的聲音。是啊,中國人幾千年的奔月夢想馬上就要成為現實,這是一個偉大的時刻,怎樣表達激動之情都不為過。

但是,奔月的真正主角——飛船裏的3名宇航員,心境卻並沒有這麼簡單。他們來不及慶祝,好像也還沒有什麼可慶祝的,因為,對於他們來說,這僅僅隻是一個開始……

李遠航目不轉睛地盯著艙內的顯示屏。屏幕上共有4個畫麵,分別是飛船外部攝像頭畫麵、天鏈通信衛星監視畫麵、空間站監視畫麵和北京飛控中心傳送上來的測控數據畫麵。屏幕上,可以看到飛船正慢慢飛離天宮空間站。隨著距離越來越遠,天宮空間站的全貌也逐漸顯現出來:整體結構就像是一個漂浮在空中的十字,中間軀幹部分是巨大的主體艙,兩側各有一個實驗艙,前後兩端各有一個飛船對接艙。巨大的太陽能帆板就像一雙雙翅膀,在太陽光的反射下熠熠生輝。各個對接艙上噴塗的紅色五星紅旗圖案,在陽光照射下特別耀眼。當然,最讓人驕傲的要數主體艙上安裝的那個巨型的人造重力裝置。它是一個89米直徑的環形,就像一個套在主體艙腰上的呼啦圈,以固定的速率持續圍繞主體艙旋轉,利用離心力原理製造出接近於地球的重力環境。正因為有了這個神奇的裝置,原來空間站裏那種人和東西到處亂飛的場景早已一去不返,也不用擔心長時間駐留太空會出現骨質鈣流失,空間站裏的生活已與地球上沒有兩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