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紅星在海商廣場前提點完高山回去怎麼收拾方勳之後,他就騎上自行車踏上了回程。他這時候不準備去老媽店裏,而是準備回家好好考慮下自家便利店下步該如何發展。海商廣場離沈紅星家不太遠,他騎了十五分鍾左右就回到了家。
到了家,他習慣性的找出來紙筆,然後就坐在飯桌前開始思考。他腦海中現在有兩個發展路線,一個是讓便利店擴大經營規模,把小便利店變成中型的超市,同時可以利用變身前的兩三個月對老媽蘇霞和祝嘉欣進行幾輪培訓。
第二個路線則是直接轉換變成增加了生鮮區域的社區超市。這種社區超市的理念其實就是把小超市和菜市場合二為一,二十一世紀時的中國由於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導致城市中菜市場越來越少,從而幾次了這種社區型超市的出現。
這種社區型超市追尋的就是類似李嘉誠旗下的屈臣氏那樣的小超市模式,利用這種社區小超市來占領所有的居民區,然後跟大型以及超大型連鎖超市展開錯位競爭。
雖然說生鮮超市,或者說這種有生鮮區的社區超市是二十一世紀才在中國開始慢慢發展,但是並不是說這種模式在現在這個九十年代末就不能做。
為什麼呢?因為生鮮超市的出現的背景和現在的時代還是有些相符合的。第一點糧食蔬菜產量的大增,導致產銷之間的銜接矛盾更加明顯。沈紅星記得前世看過農業部的糧食產量年表,我國的糧食產量就是在96年達到了巔峰。但是糧食以及蔬菜等等向市民銷售大多還是依靠傳統的菜市場,這樣分散的小戶經營反而導致銷售量上不去。
因為管理、理念、加工附加值等原因,菜市場裏一天很難賣掉十噸白菜,但是如果換了一個會操作生鮮的超市管理人才,則可以隨便在大型超市的生鮮區裏一天賣掉十噸甚至二十噸白菜。
這就是專業的力量。
第二點則是大型連鎖超市的出現逐漸會擠占菜市場的生存空間。現在這個年代也差不多,沈紅星記得98年的時候雲港市區裏就會開一家叫家得利的山寨超市。雖然名字有點模仿法國超市,但是這個投資三百多萬的大型超市,還是會在一年裏擠掉附近菜市場50%以上的收入。顧客們經常是在家得利裏麵找不到想買的蔬菜才會再去菜市場買。
畢竟大超市裏麵買菜不會缺斤少兩,而且因為批量采購的數量大,導致進價低廉,反而有時候比菜市場的小販賣的還便宜。如果自己家的店走帶生鮮區的社區超市的路的話,是有可能完全搶占掉這個夾縫市場。
第三則是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才導致生鮮超市的出現。畢竟超市追求的有了深加工附加值後以中高價賣出,以此獲得更高的利潤。雖然97年的居民收入還沒2010年的時候高,但是相對來說卻比90年代出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90年代初的時候由於瘋狂的通貨膨脹,經常有一年平均通脹率20%以上的數值出現,這種數據放到2010年能活活把人嚇死。但是因為國企員工的收入是跟著國家財政走的,所以雖然通脹率上去了,但是國企職工的工資也跟真年年漲。基本上20多年工齡的中年工人的工資從90年左右的百十塊一下,增長到了96年的600多塊,然後99年左右會繼續增長到快一千塊。
可以說從96年到99年之間的三四年裏,是中國絕大多數家庭開始添置大彩電、vcd、空調、電腦等大件的幾年。要知道這幾樣大件在前幾年的時候還隻處於國企員工的夢裏,但是到了96年左右,他們突然發現幾乎可以一年買一個大件了……今年買彩電、明年買空調、後年買電腦。
既然有了這種翻天覆地的收入變化,沈紅星是覺得可以嚐試下做做社區超市。
但是做這種帶生鮮區的社區超市也不是想想就能馬上做的。畢竟生鮮這種東西,對安全要求太高,而且不能長久儲存,所以連帶的對整個管理體係以及超市人員的素質都有比較高的要求。
首先從進貨來說,如果沒有個在農產品行業浸泡過多年的采購,那就不可能懂得生鮮產品的真正價值,進價高了不說,說不定還會被人以次充好。到時候萬一顧客買回家後吃出了什麼事,那超市也是要負責的。
其次進貨了以後對倉儲和加工都有了很高要求,既然是生鮮,那肯定要有冷凍倉庫和冷藏倉庫。然後不管是加工蔬菜還是加工海鮮,都需要不少的熟練工。
如此一來,可以說這種帶生鮮區的社區超市其實是最適合那種資本雄厚人員充足的大超市用來搶占邊角市場,反而不適合沈紅星蘇霞這種個體戶發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