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看好(2 / 2)

三來徐帆的傳奇色彩同樣影響到了曙光電影,作為一家迅速崛起的電影公司,其本身所擁有的傳奇色彩為絕大多數投資者所看好。

香港沒有不透風的牆,同樣的也沒有資本查不到的東西。

很快,那個首日便揮霍巨資投資曙光電影公司的主人便被找了出來。

在眾多證券公司跟銀行的深挖之下,很快就挖出這筆巨額買單的主人。

當得到這個名字時,不少人都是好奇中帶著一絲不解。因為這個名字在香港尤其是金融界也算是小有名氣,這筆巨額買單的主人名叫‘謝清海’,是香港金融界一名小有名氣的操盤手,他現在還有一個身份,那就是今年四月才成立的資產管理公司--惠理基金的董事長。

1954年,謝清海出生於馬來西亞檳城一個華僑家庭,因家境貧困,9歲就跟著叔叔在街頭賣鳳梨。12歲時父親不幸去世,祖屋被迫出售,作為長子的謝清海一肩挑起生計,當同學們參加下午體育活動的時候,他卻騎著自行車頂著烈日匆匆趕往賣鳳梨的攤頭。

幼時的貧窮磨礪了謝清海,17歲那年,他在檳城《星報》找到一份工作,工作兩年後,當他得知香港記者的薪水是馬來西亞的3倍以上時,他毫不猶豫地將舊摩托車換成一張船票,在一個寂靜的夜晚搭上了一艘開往香港的貨輪。

在香港底層打拚了十五年,1989年他進入香港摩根建富集團協助設立研究部門,專攻當時被市場冷落的中小型股,結果真為公司帶來豐厚利潤,個人身價水漲船高。對於追求成長從不滿足的他,又在今年出資250萬美元,與一位客戶共同創立總資本額約千萬美元的資產管理公司,即惠理基金公司。

謝清海最為推崇美國股神巴菲特,他的資產管理公司,也一樣效仿巴菲特的投資模式,即投資業績優良又被市場嚴重低估價格的廉價股票,而曙光電影公司赫然就是其第一次出手的目標。

作為香港最專業的財經報紙,《信報》是第一批獲知謝清海的媒體,同時其也立刻派出了采訪團隊,對謝清海進行采訪。

在外界一片猜測之中,謝清海接受了《信報》的采訪,並在訪談中,向所有公眾解釋了為何他會巨資投入買進“曙光電影”股票,而且不少投資者在購買了曙光電影的股票之後輕易並不變賣,甚至連一些機構投資者也不願意輕易鬆手。

謝清海:“是的,‘曙光電影’上市首日,正是我跟我的‘惠理基金’公司投資了三千多萬港幣,巨資買入了2元以下的全部曙光電影的股票!有關投資方麵,我有自己的投資原則跟準則,我們雖然隻是一家新成立的資產管理公司,但是我本人跟公司的一切工作人員,都擁有豐富的投資經驗。之所以會投資‘曙光電影’,不僅因為這家公司業績優良,同時它低廉的股價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我想很多的投資者都跟我一樣,更加看好曙光的未來發展前景。我們是做投資的,所以買入了一隻股票之後,輕易不會放出。也許一個季度、也許半年、也許一年以上,我們看重的是未來的回報!”

“您不認為風險性太大了嗎,那隻是一個新公司,而且上市之前它的資產評估在10億到15億港幣之間。而如今以股價來計算,明顯已經遠遠超出了其價值!”記者問。

謝清海:“資產評估其實嚴格上而言也存在被嚴重低估的可能性,就我個人而言,對於曙光電影這個擁有優良業績,同時勇於拓展海外市場的電影公司是非常看好的。在投資之前,我們公司對曙光進行了長達一個多月的研究,我跟我的公司員工們對曙光的財務情況、市場影響力、海外票房口碑都進行過詳細的了解。”

“您請詳細說一下嗎?”記者問。

謝清海:“當然可以,比如我們在台灣做過谘詢,在台灣曙光電影的影響力逐年增長,在日本曙光電影公司是日本影迷除了嘉禾電影之後唯一記住的香港電影公司;甚至在歐美,曙光電影都具備不小的口碑跟影響力。我之所以看好曙光電影,其實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我不知道你們注意到了沒有,在香港少有電影公司的電影能夠在日本跟歐美上映,但是曙光電影作為一家新成立不久的公司,卻已經開始進行海外渠道的建設。比起港台地區,海外市場自然更大,這是我看好曙光的一個重要原因。還有一個原因,曙光很注重對收入手段的拓寬,我們打聽到曙光有著自己的錄像帶灌製工廠,有著自己的出版公司。他們自己製作的低價錄影帶盡管利潤被攤薄,但比起深受盜版困惑的香港其他電影公司卻已經保持了微薄的盈利。同時,他們有專業的創作團隊,將一些熱賣電影改編成小說,這些嚐試拓寬公司盈利渠道的手段,都比香港那些老牌電影公司更讓人信賴與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