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1 / 2)

《射雕英雄傳》作於一九五七年到一九五九年在《香港商報》連載。小說*無廣告的~頂點*小說~網收藏~頂*點*書城回想十多年前《香港商報》副刊編輯李沙威兄對這篇小說的愛護和鼓勵的殷殷情意而他今日已不在人世不能讓我將這修訂本的第一冊書親手送給他再想到他那親切的笑容和微帶口吃的談吐心頭甚感辛酸。

《射雕》中的人物個性單純郭靖誠樸厚重、黃蓉機智狡獪讀者容易印象深刻。這是中國傳統小說和戲劇的特征但不免缺乏人物內心世界的複雜性。大概由於人物性格單純而情節熱鬧所以《射雕》比較得到歡迎曾拍過粵語電影在泰國上演過潮州劇的連台本戲目前香港在拍電視片集;曾譯成了暹羅文、越南文、馬來文(印尼);他人冒名演衍的小說如《江南七俠》、《九指神丐》等等種類也頗不少。但我自己卻覺得我後期的某幾部小說似乎寫得比《射雕》有了些進步。

寫《射雕》時我正在長城電影公司做編劇和導演這段時期中所讀的書主要是西洋的戲劇和戲劇理論所以小說中有些情節的處理不知不覺間是戲劇體的尤其是牛家村密室療傷那一大段完全是舞台劇的場麵和人物調度。這個事實經劉紹銘兄提出我自己才覺察到寫作之時卻完全不是有意的。當時隻想這種方法小說裏似乎沒有人用過卻沒有想到戲劇中不知已有多少人用過了。

修訂時曾作了不少改動。刪去了一些與故事或人物並無必要聯係的情節如小紅鳥、蛙蛤大戰、鐵掌幫行凶等等除去了秦南琴這個人物將她與穆念慈合而為一。也加上一些新的情節如開場時張十五說書、曲靈風盜畫、黃蓉迫人抬轎與長嶺遇雨、黃裳撰作《九陰真經》的經過等等。我國傳統小說源於說書以說書作為引子以示不忘本源之意。成吉思汗的事跡主要取材於一部非常奇怪的書。這部書本來麵目的怪異遠勝《九陰真經》書名《忙豁侖紐察脫必赤顏》一共九個漢字。全書共十二卷正集十卷續集二卷。十二卷中從頭至尾完全是這些嘰哩咕嚕的漢字你與我每個字都識得但一句也讀不懂當真是“有字天書”。這部書全世界有許許多多學者窮畢生之力鑽研攻讀表了無數論文、專書、音釋出版了專為這部書而編的字典每個漢字怪文的詞語都可在字典中查到原義。任何一個研究過去八百年中世界史的學者非讀此書不可。

原來此書是以漢字寫蒙古話寫成於一二四o年七月。

“忙豁侖”就是“蒙古”“紐察”在蒙古話中是“秘密”“脫必赤顏”是“總籍”九個漢字聯在一起就是《蒙古秘史》。此書最初極可能就是用漢文注音直接寫的因為那時蒙古人還沒有文字。這部書是蒙古皇室的秘密典籍絕不外傳保存在元朝皇宮之中。元朝亡後給明朝的皇帝得了去於明洪武十五年譯成漢文將嘰哩咕嚕的漢字注音怪文譯為有意義的漢文書名《元朝秘史》譯者不明極可能是當時在明朝任翰林的兩個外國人翰林院侍講火原潔、修撰馬懿亦黑。怪文本(漢字蒙語)與可讀本(漢文譯本)都收在明成祖時所編的《永樂大典》中由此而流傳下來。明清兩代中版本繁多多數刪去了怪文原文不刊。

《元朝秘史》的第一行仍是寫著原書書名的怪文“忙豁侖紐察脫必赤顏”。起初治元史的學者如李文田等不知這九字怪文是甚麼意思都以為是原作者的姓名。歐陽鋒不懂《九陰真經》中的怪文“哈虎文缽英呼吐克爾”等等那也難怪了。

後來葉德輝所刊印的“怪文本”流傳到了外國各國漢學家熱心研究其中以法國人伯希和、德國人海涅士、蘇聯人郭增、日本人那河通世等致力最勤。

我所參考的《蒙古秘史》是外蒙古學者策·達木丁蘇隆先將漢字怪文本還原為蒙古古語(原書是十三世紀時的蒙古語與現代蒙語不相同)再譯成現代蒙語中國的蒙文學者謝再善據以譯成現代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