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那個羅局長,坐在局長位置上,對改進國家能源結構毫無建樹,倒是讓他的許多親戚、親信,成了國家幾個大的能源企業的高管,三年多局長任期,貪汙受賄超過五億,造成國有資產流失超過兩百多億,現在被判無期了。”
隨著人陸續到齊,主持會議的能源局新任局長黎海榮便宣布會議開始,“大家好,這次召集大家來,是因為近兩年來,我國能源技術上出現了一個革命性的技術,低成本海水製氫。由於現在該技術日益成熟,而我國鄰近的東盟友好國家,又紛紛表示願意與我國合作,利用他們的島礁,建設製氫基地。為此,中央有意加快氫能利用普及率,在城市推廣普及氫氣進入家庭,替代傳統燃料的同時,要將我國發電廠進行大規模改造,陸續廢除既有的火電、水電和陸上太陽能發電設備,建設一批新的氫能發電設備。科學院專家團隊提出,氫能發電廠的建設,要與國土規劃和改造大戰略結合在一起推進,提出了東氣西輸構想。下麵首先請來自華夏科學院的能源專家黃勵榮院士,從能源角度來介紹一下相關情況。”
黃勵榮院士,摸了摸已經禿頂的光亮腦袋,站到一連接幻燈片的筆記本電腦前,打開幻燈片,“下麵我首先從能源結構方麵,介紹大規模普及氫氣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為什麼要將氫氣引入西部,而不是在東部大規模集中使用。”幻燈片顯示了一幅巨大的華夏地圖,然後有人口密度、經濟密集度等許多數據與地形結合的圖示,“大家看這些圖,之前我國不論人口、經濟,都高度密集於東部地區,無法向西部轉移,原因何在,因為西部缺水,無法支撐大量人口和產業。現在,有了可循環的氫能、電能,以及在氫氣燃燒後產生的大量潔淨水,我們過去構想過的許多難以實施的超大工程,便有了支撐。例如大西線調水,過去我們很早就構想調康藏高原幾條大河的水,引入西北。可是這種遠距離大規模調水,需要耗費巨量電力,在我國整體能源形勢緊張的情況下,我們不敢輕易啟動這一工程。現在,有了幾乎無限可循環的氫能發電,我們便可以不計能源代價做這件事了。在西部,我們可以沿著河西走廊到天山南北兩線,布局數以百的氫能發電站,既可以就近供應超遠距離調水的電力,又能解決大規模產業、人口西移之後的用水。等到天山、隴右、青海各地水循環達到大體平衡之後,我們的氫能電廠布局和大西線調水路線,便逐漸向東,轉到漠南,沿六盤山、陰山兩線建設和調水,有大規模水源和電力的支持,過去無法有效開發利用的西北多省幹旱地區,便可成為新的江南。我們估算,僅從農業產出這個角度計算,便能讓華夏農產品整體產量倍增,使華夏國土上理論人口承載能力,從現在不足八億,提升到十六億。”隨著他展示一組組令人震撼的數據,下麵的議論聲,也漸漸強了起來。確實,這是一個太宏大的國土改造計劃,真正實現的話,那對於華夏來說,可不隻是十年、百年,而是千萬年受益的。
黃勵榮院士介紹完之後,華夏科學院氣候學首席科學家丁紫暉,從氣候變化、大氣環境角度,介紹了可能的利弊。“以氫為主,東氣西輸,以調整國家能源結構,改造華夏國土的構想,我們從氣候學的角度,也早有模擬,整體上利遠大於弊。眾所周知,我國地形地貌非常特殊,東低西高,呈現明顯的階梯結構。這種結構使得我國東部平原地區受海洋季風影響顯著,雨熱同期,這造就了舉世難比的優良農業環境。可是,也正因為這樣,導致我國東部地區人口、經濟過於密集。西北地區,遠離海洋,降水稀少,沙漠遍布,徒有廣闊疆土,卻有法有效開發利用。引水、輸氫到西部,為何首選隴右、天山兩地,我們是經過精心論證的。大家看地圖,再結合地球自轉方向,便可明白。天山省是一個典型的封閉結構,四周都是超高海拔高原、山脈,當我們在天山南北建氫能電站之後,水氣不容易外溢,會迅速被山體抬升,而水氣一旦抬升到一定高度,便迅速冷凝,以降水的方式重回地麵。如果我們一年往天山省調一億噸氫氣,便可為天山省多供十億多噸純淨水,在電廠周圍降水尤其集中,從而可以圍繞電廠鏈條,建設一個人口、經濟密集的產業帶。再輔以大西線地麵調水,三十到四十年的時間裏,便可讓天山省南北兩大盆地的蒸發量和降水量,達到基本平衡,天山省一百六十多萬平方公裏土地,沙漠、戈壁會消失,百分之六十左右,可以改造成適宜居住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