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中國,1970年代經濟發展最快的較大國家就數德國和日本了,1980年時,德國的工業總產值超過了2000億美元,比英法兩國加起來還多一截,至少在經濟上已經實現了複興,而日本更是超過了3000億美元,從而第一次成為了真正的發達國家,而非當初那樣純粹是靠窮兵黷武弄來的列強地位。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原先一直為世界各國所忽視的朝鮮,不知不覺間它的工業總產值也突破了800億美元大關,而東亞文化圈、或者說東亞三國的工業總產能也自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首次超越了整個西方文化圈......
而蘇聯由於不太擅長的輕工業全部拜托中國,因此工業發展以其龐大的規模而言也相當不俗,1980年時達到了3700多億美元,進一步縮小了它與美國之間的差距,客觀上也更好地幫中國分擔了西方的壓力。不過必須說明的是,由於赤色陣營的實力遠比曆史上強得多,因此西方陣營也比曆史上更加團結,這倒是令胡衛東多少有些鬱悶......
在接下來的10年裏,中國連續失去了三位偉人,令全國上下都十分悲痛。但由於這個時空中國的領導人退休製度更早采用,因此國內局勢始終保持穩定,而經濟也繼續高速發展。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隨著人均壽命提升的速度明顯放緩(1980年時中國的人均預期壽命就已經超過了75歲,再想繼續提高,難度很自然是越來越大了。),之前一直被指責說效果不夠明顯的“最多三胎、鼓勵二胎。”的計劃生育政策終於漸漸顯示出了效果,中國的人口增長率開始逐年下降,但即使如此,由於人口基數太大,因此每年新增長的數量依然十分驚人,1990年時,中國的總人口已經達到了16億多,好在本時空中國的國土、特別是耕地麵積都比曆史上大得多、而且農業科技也更先進,因此中國人民不但依然能夠吃飽飯、而且還吃得越來越好。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十年裏東亞三國的貨幣都出現了較快地升值,人民幣也不例外,正是因為這樣。中國的經濟發展速度雖然有所放緩,但是數字上的增幅卻比上一個十年還大,1990年時中國的工業總產值一舉超過了35000億美元,超過了世界其他所有國家的總和,即使是GDP,也占到了全世界的1/3以上,如果隻論總量,已經是比極盛期美國更加強大的超級大國了,但由於人口基數太大,人均GDP算下來依然隻有美國的1/3(注1),而中國城鎮人口的比例也還是沒有超過50%......
不過隨著中國人平均受教育程度的不斷提高和糧食問題徹底解決的希望出現,如今中國那恐怖的人口已經不再是國民經濟的巨大負擔,而更多地表現出其積極的一麵,即強勁的生產能力和旺盛的消費能力。
困擾中國人幾千年的糧食問題終於有了徹底解決的可能,並不僅僅是因為農業科技的進步,更是由於耕地麵積的大幅增加。如果說南水北調西線工程隻是緩解了北方缺水的窘況,那麼貝加爾湖南調入冀工程則令其得到了徹底的解決。
貝加爾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淡水湖,而且麵積極大,其所儲存的淡水資源占到了全世界地表不凍淡水資源總量的1/5,足夠50億人使用半個世紀,而且水資源就算蒸發了也還是可以變成降水再返回地表,因此完全可以說是用之不竭。理論上它甚至可以將中國所有的沙漠都變成草原或者可耕地,到那個時候,就算中國人口達到30億,糧食也一樣能夠自給自足了......
但是貝加爾湖海拔太低,中間又隔著一個蒙古高原,因此隻能采用類似曆史上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做法,消耗電力來逐級提水,可是這樣做的話,除了浩大的工程量之外,平時的維持費用也同樣驚人,因此這項工程的規模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限製,而作用也主要局限於滿足沿途城市的用水而已,至少“抽水灌溉蒙古高原上的沙漠戈壁”這個想法是根本不可能的。
“如果海拔高就好了,到時候隻要開出一條運河,湖水就會自己順流而下,不需要再耗費那麼多電能,同時還能收到航運之利。”,胡衛東生出這個想法後,很快就想到中國其實並非沒有海拔很高的豐沛水源,青藏高原上的雅魯藏布江不但海拔奇高,而且水量充沛,超過兩條黃河,如果能夠將她的河水引入新疆,意義難以估量。可是在青藏高原上修條公路都那麼艱難,更何況是建一條運河?因此胡衛東也隻能在心中YY一番,但這個時候一項新科技的發明,卻令藏疆大運河的建設成為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