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名將的起點(2)(1 / 3)

於是,在這種幾近慘無人道的訓練方法下,新兵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每天都遍體鱗傷,然而正是在這殘酷的環境下,他們練就了非凡的武藝,成就了非凡的事業。

幾百年後,這支特殊的部隊已成為一個傳奇,並以一個光榮的名字被永遠載入史冊——戚家軍。

在中國曆史上,曾有過無數支精銳的特種軍隊,比如漢代的虎賁軍、三國時魏國的虎豹騎、唐代的玄甲軍等,其戰鬥力之強罕有匹敵,但縱觀古今,能名聞天下,且以將領的名字命名的軍隊隻有兩支:除去戚繼光外,就唯有嶽飛能夠獲此殊榮了。(俞大猷的軍隊也叫俞家軍,但名氣不大。)

對於戚繼光和他的軍隊而言,這是一個當之無愧的評價。

軍隊訓練成型,戚繼光決定帶他們出去逛逛,其主要目的自然不是作戰,不過是鍛煉實戰技術,見見世麵,而他們的第一個目的地是台州。

不幸的是,就在台州附近的椒江,這幫新兵們第一次遇上了真正的敵人——倭寇,這是一件讓戚繼光始料未及的突發事件,畢竟都是新兵,指望他們打勝仗是不靠譜的。

然而事情的發展超出了他的預料,由於長期以來新兵們飽受戚老師的摧殘,累積了滿腔怒火,心態已經接近失控的邊緣。於是當敵人出現在麵前的時候,他們突然意識到,發泄憤怒的時機到來了。

後果是十分嚴重的,這三千新兵如同野獸一般,瞬間便擊潰了眼前的敵人,並窮追猛打,一直追出上百裏外,把倭寇們趕下了海,這才算了事。

在此之後,這支新軍一發不可收拾,沿路高歌猛進,於台州、溫嶺等地連續四次遭遇倭寇,四戰而四勝。

戚繼光心滿意足了,在他看來,自己的目標已經達到,他已擁有了一支足夠強大的軍隊。

然而事實證明,他錯得很離譜。

嘉靖三十七年(1558),戚繼光的美夢被無情地打破了。

岑港,這個毫不起眼的彈丸之地,盤踞著缺兵少糧的倭寇——僅僅一千人而已。

戚繼光帶著他的三千新軍,與盧鏜、俞大猷一同發動了猛攻,他相信自己勝券在握,然而結果卻並非如此。

麵對這一小撮頑抗的倭寇,上萬名明軍竟然毫無辦法,多次受挫而返,傷亡慘重。而之前威風無限的新軍,在這群有組織的敵人麵前,也全然沒有了當初打散兵遊勇的威風。

戚繼光眼睜睜地看著自己苦心鍛煉的新軍開始敗退,開始逃竄,開始喪失所有勇氣,而這一幕,是他絕對無法接受的。

由於戰局不利,戚繼光被撤掉了參將的職務,眼看就要丟飯碗,戚繼光隻得豁出老命苦思冥想,終於絕地反擊,設計解決了這幫頑敵。

但殘酷的現實仍然震醒了他,他終於意識到,要實現自己的夢想,要完成抗倭的大業,他還缺少極為重要的一環。

最後一個選擇

在汪直被捕的那一天,戚繼光就做出了一個清醒的判斷:不久後,無數失去控製的倭寇將蜂擁而至,並發動瘋狂的攻擊,和平的僥幸與妥協將不複存在,要戰勝這群暴徒,平息戰亂,唯一的方法是:擁有更強的暴力,以暴製暴。

一直以來,戚繼光都堅信,自己已經具備了勝利的所有要素:優良的武器裝備,合理的戰略戰術,優秀的指揮將領(他自己),嚴酷的訓練方法。

然而他仍然失敗了,他苦心練就的新軍仍然不堪一擊,他隱約感覺到,自己似乎還忽略了一個關鍵的因素。

經過幾天的反複思索,他終於找到了這把最後的鑰匙——士兵。

在戚繼光看來,一支戰無不勝的軍隊必須具備如下素質:

疾如風,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孫子兵法。)

這就是被無數軍事家奉為經典的“六如真言”,兵家有雲,達“六如”者,戰必克,攻必取,無往不勝!

而在“六如”之中,最後兩如要靠將領,前麵四如必須要靠小兵。

對於自己的能力,戚繼光還是有信心的,但提起手下那幫人的素質,戚繼光就隻能無語對蒼天了。

關於這個問題,戚繼光曾與當時的台州知府,後來的舉世名將譚綸有過一段極為有趣的談話,談話內容經本人整理,大致如下:

戚繼光(下簡稱戚):雖然我已盡全力操練,但經曆戰陣之後,我才發現,新軍有很大的問題。

譚綸(下簡稱譚):什麼問題?

戚:我所部三千新軍中,大部都是處州(今浙江麗水)兵和紹興兵,這兩地士兵各有特點,比如處州兵,作戰十分勇猛,聽命從不遲疑,衝鋒陷陣,非常積極,是戰鬥的主力。

譚:有什麼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