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天下第一幕僚(1)(3 / 3)

俞大俠雖然熱血沸騰,卻也不想平白無故人間蒸發,張總督這事幹得實在不地道,事情也成了連環套,趙文華催張經,張經催俞大猷,俞大猷不幹。

俞大俠就這樣硬挺著,一直挺到了王江涇大捷。在這次戰役中,他不計前嫌,協同張經,大破倭寇,立下戰功。

可是事情壞就壞在這個不計前嫌上。

由於他表現過於英勇,趙文華認死了他是張經的人,搶了他的功勞,還找機會整他,貶了他的官。無奈之下,胡宗憲也隻能保持沉默。

俞大猷這輩子過得實在不容易,總是遇上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明明被賞識,居然不升官,明明打了勝仗,居然被降職。

不要急,俞大俠,更莫名其妙的事情還在後頭。

被貶官的俞大猷不喊冤,也不氣餒,王江涇大捷之後不久,他作為蘇鬆巡撫曹邦輔的下屬,參加了滸墅戰役,再次大破倭寇,按說事情到這裏,也算圓滿完結了。

可是(這個詞經常出現在俞大猷的人生中),不久之後,閑不住的俞大猷又參加了胡宗憲的追擊戰(即之前提到的那次),雖然最終戰敗,但俞大猷在戰鬥中傾盡全力,表現十分英勇。

其實有時候,十分英勇也不是個好事。

戰後,趙文華故伎重演,把責任推給了曹邦輔,曹巡撫氣得想撞牆,恨透了趙文華和胡宗憲,但是嚴老太爺在中央待著,他也不想去摸老虎屁股,於是一怒之下,瞄準了俞大猷。

曹巡撫在上書中大罵俞大猷,說他縱敵逃竄,之所以會下此黑手,隻是因為俞大猷同誌在跟隨胡宗憲作戰中過於英勇,曹邦輔據此認定,俞大俠必定是胡宗憲的人。

這一狀告得相當黑,連皇帝都發怒了,暴跳如雷,免去了俞大猷的世襲百戶,讓他安分守己,否則砍頭示眾。

不計前嫌,就是張經的人,惡整。十分英勇,就是胡宗憲的人,還是惡整。俞大猷徹底鬱悶了。

皇帝諭令下來後,幾乎所有的人一致認為,俞大猷再不會鬧騰,也不會再多管閑事了。

然而俞大猷收起了諭令,叫來了自己的副手王崇古,對他下達了一道命令:準備出海,追擊倭寇。不久之後,他的艦隊在老鸛嘴截獲倭寇,並發動總攻,焚毀敵巨艦八艘,殺敵一千餘人。

這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冒險,並沒有人要求俞大猷這樣做,而根據以往經驗,他打贏了未必有功,打輸了卻必定有過。對他而言,打這一仗沒有好處,隻有吃虧。

但是他仍然這樣做了,他不怕吃虧。

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自嘉靖十四年(1535)以來,這位仁兄在官場裏吃了無數悶虧,背了無數黑鍋,隻是因為他的愛管閑事,因為他的忠於職守,因為他報效國家的執著。

俞大猷就是這樣一個執著的人,因為執著而偉大。

其實一直以來遭受不公正待遇的俞大猷並不孤獨,因為有一個人始終在注視著他,這個人就是胡宗憲。

通過幾年的觀察,胡宗憲了解並理解了這個人,他相信此人正是他苦苦尋找的理想人選,並將成為他的得力助手。於是當嘉靖三十五年(1556),都督劉遠因為作戰不利被撤職後,胡宗憲通過趙文華的關係,獲得了內閣的支持,將俞大猷扶上了浙江總兵官(大致相當於浙江軍分區司令員)的寶座。

這是胡宗憲找到的第一個關鍵人物。

但隨著抗倭工作的不斷深入,胡宗憲發現,他的精力和智商已經無法適應繁重而複雜的事務,所以絕頂聰明的胡宗憲,決定招聘一個幕僚,而招聘的首要條件,就是這個人要比他更聰明。

很快,他就找到了第二個關鍵的人:

幾百年後,書畫大師鄭板橋先生曾在瞻仰一幅古人作品時,發出這樣的感歎:願為青藤門下走狗!

這句話的通俗意思是,如果我能到青藤門下,給他當條狗,就心滿意足了。

青藤者,徐渭也,徐渭者,徐文長也。

在明代,有所謂三大才子之稱,入選的條件很簡單:博覽群書、博學多才,但事實證明,由於競爭激烈,越簡單的標準越難達成,評來評去,連唐伯虎兄這樣的人才最終也沒能擠進去。

所以最終能贏得公認,獲此殊榮的,隻有三個人:解縉、楊慎、徐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