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說,猛人不隻張經一個,蘇鬆巡撫曹邦輔也算同類,在王江涇大捷之後,他征集所屬兵力,再次擊潰倭寇。由於人事更替,這次行動沒有經過上級的批準,等到趙文華知道的時候,俘虜都押回來了。
深感丟了麵子的趙文華當即給胡宗憲下令,讓他立刻追殲殘敵。
這是一個胡宗憲等待多時的機會,他即刻調集了四千精兵,發動了追擊戰,然後他坐在家裏,等待著捷報的到來。
很快,他就如願得到了戰報,言簡意賅:慘敗!告急求援!
此戰損失極其慘重,所謂“宗憲兵死者千餘”,一共就去四千人,差不多死了一半。大出所料的胡宗憲慌忙命令副將劉燾率軍增援,不久之後戰報再次傳來——複大敗。
這還不是最壞的結果,士氣大振的倭寇居然反過頭來,再次進攻浙東一帶,把當地搶了個底朝天,這才揚長而去。
沉痛的失敗教育了胡宗憲,他終於意識到,倭寇之亂比他想象中要厲害得多,而在這幫強盜的身上,似乎隱藏著極為強大的力量。
胡宗憲的大體判斷沒有錯,但他並不清楚,如果說倭寇是強盜,那他們就是有史以來最為可怕的強盜,因為他們中間的很多人,都是精通刀法的武林高手。
在史料上,有著這樣一個廣為人知的戰役記錄:
嘉靖三十四年(1555),四十餘名倭寇從浙江平湖入境,向杭州進逼,搶掠之後逃向淳安。這本來隻是一起搶掠事件,搶也就搶了,事也不大,可這幫路盲不知是不是沒有向導,轉了半個多月,居然轉到了南直隸(今江蘇一帶),在常州、蘇州附近搶了一把,竟跑到了南京城下!
最後在大軍圍捕下,這群小毛賊才最終被殲滅,據說當時被他們殺死砍傷的平民士兵已達三千餘人。
四十多個人,在大明帝國的眼皮底下轉悠了一個多月,想搶就搶,十幾萬駐軍束手無策,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搶劫案,也不是單純的軍事行動,而是一起嚴重的政治事件!
四十個人就敢到南京搞自助遊,要有四千個人,沒準就敢去北京集資建房了(打不過地產商)。
一直以來,這個故事都被用來說明明軍的腐朽、無戰鬥力,但很多人並不清楚,在它的背後,隱藏著讓人驚心動魄的真相。
這是一次非同尋常的搶掠,因為參與這次搶劫的四十多個倭寇並不是一般人,他們是浪人。
所謂浪人,就是失去土地的日本武士,關於武士群體就不多說了,但很多人可能並不知道,即使在日本國內,武士也是一個十分稀少的品種。
在日本戰國時期,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是天皇,實際控製者是各大諸侯,又稱為大名,而武士是大名的屬下。即使是如織田信長之類的大諸侯,手下的武士也不過一兩千人而已。
作為武士團體的成員,他們從小就接受過嚴格的武術和體能訓練,大多數人都練習劍道,練就了一身砍人的技術,即使參加黑社會火並,拿西瓜刀對砍,估計一個對付五六個都不成問題。
更為可怕的是,他們其中的某些人還曾練習過“陰流”,這是日本刀術中的一門絕技,傳自日本的絕頂高手“劍聖”上泉信綱。
雖說練這門功夫的人並不多,也並非個個都是劍聖,但足可稱得上是一流高手。而在當時到中國來搶掠的日本人中,也有著他們的身影。
有證據顯示,在嘉靖三十四年的這次事件中,參與搶劫的四十多名案犯,並非跑船的日本農民,他們幾乎都是戰敗丟掉土地、找不到工作的武士。
而證據,就是他們隨身攜帶的那件特殊武器。
其實那些被稱為倭寇的搶劫犯,是一支名副其實的多國部隊,除了日本人外,還有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中國沿海的漁民、海盜等等,總之,大家是為了同一個目標(發財)走到一起來的。
這些人使用的武器也是五花八門,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老外們一般用火槍或佩劍,漁民、海盜沒有固定裝備,逮著什麼用什麼。
但這支無組織、無紀律的雜牌部隊之所以會有強悍的戰鬥力,是因為其中有著一群作戰頑強的日本武士與浪人,而無論在哪裏作戰,和誰作戰,他們都會使用同一種武器——武士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