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回家 (2)(2 / 3)

朱祁鈺還故伎重演,又給了這個所謂使團一封國書,當然和上次一樣,這封國書也壓根沒提接朱祁鎮回來的事情。

做兄弟做到這個份上,也真是夠意思。

朱祁鈺用他的行為告訴了我們一個權力世界的常識:

兄弟情分,狗屁不如。

一個見麵禮少得可憐、連路費都不充裕的使團,一個被隨意指派的官員,帶著一封莫名其妙的國書,向著瓦剌出發了。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這似乎又是一場鬧劇。

可是奇跡就是從這裏開始的。

朱祁鈺為使團的出訪設置了他所能想到的所有障礙,不給錢,不給禮物,甚至不給一個正當的出使名義,這些障礙中的任何一個都可能成為此次出訪失敗的重要原因。

但要想做成一件事情,往往隻要有一個成功的因素就足夠了。

而在這個使團中,就存在著這樣一個成功的因素。雖然隻有一個,但卻是決定成敗、創造奇跡的關鍵。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個最為重要的因素竟然是朱祁鈺自己造就的,因為成功的關鍵就是那位被他隨意指派出使的官員。

這位官員的名字叫做楊善,時任都察院右都禦史。他雖然是個二品官,卻並不起眼,算不上什麼人物,這也正是朱祁鈺挑選他去的原因之一。可惜朱祁鈺並不知道,這位楊善先生是一個身懷絕技的人,而他的這項絕技即使在整個明代曆史中所有同類型的人裏也可算得上是數一數二的。

楊善的這項絕技,就是說話。

戰國時候,張儀遊說各國,希望找個官做,卻被打得遍體鱗傷,他的妻子心疼地對他說,為什麼要出去找官做,現在得到教訓了吧。

張儀卻問了她一個問題:“我的舌頭還在嗎?”

他的妻子回答,當然還在。

“隻要舌頭還在,還能說話,就有辦法。”

楊善就是一個隻要舌頭還在,還能說話,就有辦法的人。

楊善,大興縣人(今屬北京市),此人出身極為特別,他官居二品,但我查了一下他的履曆,才驚奇地發現,這位二品大員非但不是庶吉士(由前三甲科進士中選出的精英),甚至連進士都不是!這在整個明朝三百年曆史中都極為罕見。

明代是一個注重學曆的年代,要想在朝廷中混到一官半職,至少要考上舉人,而想做大官,就非進士不可,所謂“身非進士,不能入閣”。在當時的三級考試製度中,如果說進士是大學畢業,舉人是高中畢業,那麼楊善先生的學曆隻能寫上初中畢業,因為他隻是一個秀才。

所謂秀才,也就算個鄉村知識分子,根本就沒有做官的資格。在假文憑尚未普及的當時,楊善是怎麼混到二品大員的呢?

看過他的升遷經曆就會發現,他能走到這一步,並沒有半分僥幸。

建文元年(1399)十月,李景隆率大軍進攻北平,也就在此時,年輕的秀才楊善參加了燕王的軍隊,不過他並沒有立過戰功,而是專門負責禮儀方麵的工作。

楊善是一個合格的禮官,他幹得很不錯,但由於他的學曆低,當與他同期為官的人都紛紛高升之際,他卻還在苦苦地熬資格,博升遷。

就這樣苦苦地熬了三十多年,他才升到了鴻臚寺卿(三品),實在很不容易。宦途上的坎坷,使得他曆經磨礪,為人圓滑,學會了一套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本領。他算得上是個人精,無論政治局勢如何複雜,都能做到左右逢源,不管是三楊執政還是王振掌權,這位仁兄一直穩如泰山,誰也動不了他。

有很多人都瞧不起他的這種處世方式,羞於和他交往,但他卻我行我素,到了正統年間,他已升任禮部侍郎。

不久之後,正統十四年的遠征開始了,此時已經六十多歲的楊善也隨軍出征。要說他還真不是一般的厲害,戰亂之際,刀光劍影血肉橫飛,無數年輕且身體強壯的大臣喪命其間,而他這個六十多歲的老頭子竟然還逃了回來,不知道是不是每天早上堅持跑步鍛煉的結果,著實讓人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