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朱瞻基是個好同誌 (2)(2 / 3)

自唐朝以來科舉造就了很多文官,並確定了文官製度。曆經幾百年,這一製度終於在明朝開花結果,培養出了一個副產品。那些憑借著科舉考試躍上龍門的精英們通過同鄉、同門、同事的關係結成了一個無比巨大的實力集團——文官集團。

明仁宗朱高熾是一個公認的老實人,好皇帝,但就是這位好皇帝,卻被一個叫李時勉的大臣狠狠地罵了一頓。朱高熾品行很好,怎麼會罵他,這又是從何說起呢?

原來朱高熾先生做了這樣幾件事,他登基之後,要換侍女,新君登基,這個要求似乎也不過分,此外他還整修了宮殿(規模並不大),最後由於身體不適,他曾有幾天沒有上朝見群臣。

這些事情似乎並不是什麼大事,可是李時勉卻寫了一封很長的信,數落了皇帝一通,全文邏輯性極強,罵人不吐髒字,水平很高,摘抄如下:

所謂整修宮殿——“所謂節民力者此也”。

所謂選侍女——“所謂謹嗜欲者此也(這句比較狠)。”

所謂有幾天不上朝——“所謂勤政事者此也(你李時勉就沒有休息過?)。”

還沒有完,最狠的話在後麵,總結發言——“所謂務正學者此也”。

以上,翻譯成通俗語言可以理解為窮奢極欲,好色之徒,消極怠工,不務正業。

大胖子朱高熾雖然脾氣好,但還是忍不住,把李時勉打了一頓。他的憤怒也是有道理的,勤勤懇懇幹工作,雖然有這些小問題,卻被戴上了這麼大的帽子,實在讓人難堪。畢竟當年還是封建社會,可這位李時勉卻著實有點現代民主意識,把皇帝不當幹部,就這麼開口訓斥,也怪不得朱胖子生氣。

朱胖子氣得生了病,可這位李時勉雖然挨了頓打,但還是活了下來,到了朱瞻基繼位,竟然又把這位罵過自己父親的人放了出來,還表揚了他。

坦言之,李時勉所說的這些東西確實是需要改正的,但作為一個封建社會的皇帝,這些行為實在不足以被扣上這麼大的帽子。事實上,在這些所謂的直言進諫的背後,有著複雜的曆史政治背景。

李時勉的行為並不是孤立的,他代表著一群人,這群人就是文官集團。

文官集團特點如下:

一、 飽讀詩書,特別是理學,整日研習所謂聖賢之道。

二、 堅持寬於律己,嚴於待人的原則,以聖人的標準來要求別人(一部分)。

三、 擅長罵人,掐架,幫派鬥爭。

座右銘:打死不要緊,青史留名在。

要說明的是,這不過是文官集團的一般特征,也不是否定文官集團的積極意義,實際上,也有很大一部分的優秀文官是嚴於律己的。

明宣宗辛辛苦苦幹活,也不好色,沒有什麼其他娛樂,按說不應該有什麼值得指責的,可善於研究問題的文官們還是找到了漏洞。

這位明宣宗沒有什麼特別喜歡的活動,卻有一個小愛好——閑暇之餘鬥蛐蛐。雖然這不算是健康的文體活動,倒也不是什麼不良嗜好。皇帝也有自己的消閑方式,你總不能讓他每天做一套廣播體操當娛樂吧。

但就連這點小小的愛好,也被文官們批判了很多次,後來不知是誰缺德,竟然給這位為工作和江山累得半死不活的好皇帝取了個外號“蛐蛐皇帝”。

確實過分了。

這些人的行為可以用矯枉過正來形容,無論誰當皇帝,恐怕都受不了,你想打他,那還是成全了他,當年因正義直言被打,可是一件光榮的事。

如那位李時勉就是一個例子,被打之後不但毫無悔意,還洋洋自得,深以被打為榮。

而在明宣宗時代,文官集團的勢力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內閣權力也越來越大,出現了所謂“票擬”。

票擬,也稱條旨,指的是大臣草擬對各種奏章的處理意見,並將這些意見附於奏章之上,送給皇帝禦覽。

票擬的出現是必然的,朱瞻基明顯沒有他的祖先那樣的工作精力,整日勞頓還是忙不過來,很多奏章不可能一一親自看過處理,於是他便安排內閣人員代為瀏覽奏章,並提出處理意見,這樣他也會輕鬆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