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不但對得工整,還突出了一個龍字,確是絕對。朱元璋很高興,表揚了朱棣,而朱棣也不失時機地看了朱允炆一眼,那意思似乎是你也就這能耐而已。
朱允炆雖然還小,但卻明白那個眼神的意義。
另一次就嚴重得多了,朱允炆放學後,正巧遇上社會青年朱棣。朱棣一看四下無人,就露出了流氓相,居然用手拍他的後背,說道:沒想到你小子也有今天(不意兒乃有今日)。
朱棣的這種行為在封建社會是大不敬,大概類似今天學校門口的不良少年堵住學生搶劫。
朱允炆也沒有想到朱棣居然敢如此放肆,一時不知所措,慌了手腳,正在這時,朱元璋老師過來了,他看見如此情景,勃然大怒,狠狠地罵了朱棣一頓,此時朱允炆的反應卻十分耐人尋味。
他不但沒有向朱元璋告狀,反而幫朱棣說話,向朱元璋表示這是他們叔侄倆鬧著玩的。朱元璋這才沒有追究。
你不得不佩服朱允炆的反應。這是皇室子孫在複雜環境下的一種天賦,但在我看來,這種天賦似乎是一種悲哀。
在朱元璋的眼裏,朱棣是一個好兒子;可是在朱允炆的眼裏,朱棣是一個壞叔叔。這倒也不矛盾,就如我們前麵所說,朱棣本來就有兩張臉,一張是給父親看的,一張是給侄子看的。
在這種情況下,就有了那次曆史上有名的對話。
朱元璋在解決了良弓和走狗的問題後,曾不無得意地對朱允炆說:“我安排你的幾個叔叔為你守護邊界,站崗放哨,你就可以在家裏安心做皇帝了。”
朱元璋笑了,朱允炆卻沒有笑,他一反以往的附和,陷入沉思中。
這是一個機會,有些話遲早要說,就趁現在這個機會說出來吧。
朱允炆抬起頭,用憂慮的口氣說出了朱元璋萬想不到的話:“外敵入侵,由叔叔們來對付;如果叔叔們要有異心,我怎麼對付他們呢?”
一生運籌帷幄的朱元璋居然被這個問題問呆了,難道自己的兒子還不能相信嗎?他沉默了很久,居然也說了一句朱允炆想不到的話:“你的意思呢?”
這下輪到朱允炆傻眼了,皮球又被踢了回來,要靠我還用得著問你老人家嗎?這爺孫倆被這個問題弄得疲於應付,但問題還是不能不答的,朱允炆經過長時間的思考,用做論文的精神列出五點來回答了這個問題:“首先,用德來爭取他們的心,然後用禮來約束他們的行為,再不行就削減他們的屬地,下一步就是改封地,如果實在沒有辦法,那就隻好拔刀相向了。”
一生精於謀略計算的朱元璋聽到這個計劃後,也不由得開口稱讚:“很好,沒有更好的選擇方法了。”
朱元璋十分高興,他的判斷告訴他,朱允炆列出的方法一定能夠解決這個隱憂。但事情真的會如他所想般順利嗎?有沒有什麼漏洞呢?
事實證明確實有一個漏洞,今天我們回頭來看這段經典的對話,就會發現兩個人說得都很有道理,朱元璋的判斷沒有錯,確實沒有比朱允炆所說的更好的方法了,但他忽略了一個關鍵因素,那就是朱允炆的能力。
朱允炆是一個很聰明的孩子,據史料記載,由於他的頭形不好,朱元璋曾經十分不喜歡他,但朱元璋慢慢發現,這個孩子十分聰明,背書十分在行,便對他另眼相看,最後立為繼承人。
這裏也說明一下能力的問題。在我小時候,我鄰居家有個小孩,才五歲就會幫家裏打醬油,居然還會討價還價,時人皆歎之,因為每次打醬油都能幫家裏省一毛錢,被譽為奇才。十幾年後,我偶然聽人說起他待業在家,找不到工作,不過仍然去買醬油,唯一的區別是副食店的老板再也不肯跟他討價還價了。
打醬油隻是個比方,這裏主要是說明讀書的能力和處理問題的能力是不一樣的。書讀得好,不代表事情能處理得好;能列出計劃,不代表能夠執行計劃。
其實朱元璋也並沒有把這個複雜的問題拋給毫無經驗的孫子,他為朱允炆留下了一群人,幫助他治理天下,其主要成員有三個人,他們也成為後來建文帝的主要班底。
洪武年間,朱元璋曾帶著幾分神秘感,告訴已經被確認為繼承人的朱允炆,自己已為他選擇了一個可以治理天下的人才,但這個人有個缺點,就是過於傲氣,所以現在還不能用他,要壓製他一下,將來才能夠成大器。然後他說出了這個人的名字:方孝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