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我現狀不算差呀,雖然這戶人家以前挺窮的,以後情況可是會好多了。安排我投胎的那個胖子可能也沒想到吧。”林誌文一邊有些無聊的揮舞著小手,一邊繼續思考,可能是自己比普通的嬰兒用腦多,每次睡覺的時間都有6小時以上,新媽媽一定比別的媽媽少受了不少累吧,大家都說這幾天媽媽身體恢複的比對門住的大娘好多了。
這裏對親戚的稱呼和林誌文以前家鄉有所不同,爸爸的兄長要叫大爺,大爺的妻子要叫大娘,叔叔的妻子要叫嬸,媽媽的父母要叫姥爺、姥姥,弟弟的妻子倒也叫弟妹。林誌文的姥爺和姥姥來過一次,送來了些雞蛋和凍柿子凍梨,80年代初全國還屬於物資匱乏時期,買食品需要糧票,冬天也沒有什麼食品,餐桌上老幾樣翻來轉去,土豆蘿卜大白菜,北方特有的酸菜也幾乎每天都上桌。還好林誌文的爸媽在食品公司工作,媽媽和大娘在月子裏能吃到些糧票買來的魚和肉,農家小院裏養著雞和兔子,姥爺家的村子靠山,送來許多秋天采了曬幹的蘑菇橛菜之類,大舅前幾天上山打到隻麅子,也砍了條大腿送了過來。這林家小院裏供著兩個兒媳做月子,北方最講究月子裏要吃好養好,林家一月來的食譜比尋常人家過年還好,每日飯菜的香氣飄出小院,羨慕壞了鄰居。
這一天林誌文吃飽了奶,剛從城裏來看弟妹的大姑看他精神飽滿,就抱著他去對門看大娘和哥哥。北方的小山城昨天又下了場小雪,小院子裏空氣清新,林誌文吸了幾口新鮮空氣,頓時覺得神清氣爽,不由得開口笑了幾聲。大姑頓時十分高興,這孩子真討人喜歡,平時不哭不鬧,快滿月就會咯咯笑了。進屋上了炕,大姑把林誌文放在誌文哥哥旁邊,兩個嬰兒並頭擺在一起,一個搖手晃腳的在做運動,一個正在睡覺,倒也沒有哭鬧的。大人們於是坐在一起開始聊天,話題自然離不開兩個小孩,大姑夫的爸爸民國時期三歲入私塾學習,二十歲開始做教書先生,在整個山城也是少有的老一輩懂文化的人,離休了老來無事研究些五行周易之類的東西,大家決定找老頭來給兩個孩子取名字。
轉眼到了倆孩子滿月那天,楊老爺子頭午(上午的意思)坐車來了林家,老林家請了些住的不遠的親朋好友和老鄰居,長輩的坐在炕上,小輩坐炕沿上,坐不下的搬了凳子擺在地上坐著,老頭們先聊了一會兒革命史,楊老頭參加過革命,其實即沒拿過槍也沒上過戰場,也就是寫過幾天大字報而已,解放後又因為有文化做了教員,順應形勢入了黨,這許多年來可謂過的一帆風順;林老頭剛懂事時就隨爹媽從關裏逃荒過來,吃了幾年苦,爹媽死的早,後來日本兵攻占東北又做了幾年亡國奴,捱到快解放時娶了老婆成了家,抗美援朝時看準了時機,參加後勤部隊運送了幾天物資,沒多久抗美援朝戰爭勝利,老頭回來村裏受宣傳表彰了一番,順勢做了生產隊長,這一做就做了30年。聊了會兒,老林頭讓大女兒去叫兩個兒媳婦抱孫子過來,讓老親家給瞅瞅取兩個響亮的名字。
林誌文的堂哥被媽媽抱著一進屋時就嚇了一跳,從生下來那天起,他還是第一次同時見到這麼多陌生人,心中一害怕,頓時張嘴哇哇大哭起來,鍛煉了一個月大哭的小孩今天哭聲格外嘹亮振耳,孩子媽怎麼勸也不停。“哈哈,好孩子,哭的真響啊,抱過來給我看看。”孩子媽連忙把孩子抱到楊老爺子跟前,老頭看了看小孩問老親家:“老親家呀,你們家取名有什麼避諱和講究麼,先和我說說。”老林頭稍有尷尬,笑嗬嗬的說:“我打小兒逃荒跟我爹到東北,沒有家譜也沒回鄉認過親,這名字你看著取吧,響亮好聽就行,沒關係的。”孩子大姑也在旁邊附和:“爸,現在是新社會了,小孩取名字讓人叫著順口好記就好,你看著給娶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