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南巡第三站---杭州(完)(1 / 3)

寅時,最接近黎明時刻的一個時辰,此時,月明星稀,亦是人們酣睡如泥的時刻。

方溪院角落的石凳上,此刻正坐著一清瘦的身影。他麵對著前方的陰暗處,時而磨搓著拇指上的扳指,時而仰望月空。而在陰暗處,則時不時的飄出一刻意壓低的聲音。

“主子。”

“可有查出一二?”低啞深沉的聲音響起。

“趙三兒,本名趙應求,是杭州府富商趙東海的三兒子。因其姐姐是杭州知府的妾室,所以在杭州城內可謂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此次耿格格被擄一事,與此人並無多大的掛礙,隻是……”

“說。”

“是。隻是他爹趙東海在皇上鑾駕進入杭州城後,曾與八爺他們接觸過,所以奴才以為此事也許與八爺他們有關。”

“老八?此線繼續跟著,莫要斷了。”

“是,主子。那個……主子。”

“還有何事?”

“自濟南府之後,奴才奉命跟在耿格格的身旁,可此次耿格格被擄,奴才未免暴露並沒及時出手營救,還望主子降罪。”說完,陰暗處裏的男人便單膝跪了下來。

“免了,倘若今日我們沒能趕到,你自是會出手的,此事你並無過錯。那件事兒,查的如何?”

“回主子,奴才領命之後,一直暗中跟在耿格格身邊。耿格格她,成日裏窩在院子裏,就算是出去了,那也是與十三福晉同行,從未私下裏與九爺接觸過。紹興之行,她去九爺的園子,也隻是去見了九福晉,想必她已知曉濟南府的真凶是何許人了。不然,這紹興的品酒宴也不可能這般輕易的就過了。”

“你且下去吧,繼續跟著她。”

“喳。”說罷,陰暗處的男人瞬間就消失了蹤跡,而石凳上的清瘦身影也緩緩的起了身,慢慢地向堂屋的方向走去。

***

康熙大帝巡視完了錢塘大堤,也與一眾臣子議完了大大小小的政務,剛得著空便又有了突發奇想---微服出巡。

這錢塘大堤他是巡視完畢了,可這聞名於世的錢塘大潮他還未曾親眼目睹。如今,正好是觀看錢塘大潮的好時機,他又豈能錯過。於是,他決定去看那負有盛名的錢塘大潮,並微服出訪。可康師傅的家族實在太過龐大了,若是此時都同他一道去,那跟巡視也就沒什麼區別了,所以康熙大帝又說了,要分撥。

他親點了老四、老九、十三、十四四個兒子隨駕,又帶上了此次他帶出來的宜妃與和嬪二妃,又因著心情愉悅,還首肯了隨駕的兒子們,可以帶著自己的家眷一同前去。於是乎,就有了眼下的這番情形。甚是尷尬的耿寧兒垂著首,盯著自己手裏的絹子,裝做路人狀的坐在馬車裏。

可即便是她有意低調,但坐在這搖搖晃晃的馬車內,仍是有人覺得她甚是紮眼,就比如宜妃,也比如九福晉---董鄂黎萱。

抬起蔥白的纖手,宜妃扭頭笑靨如花的看著坐在身旁的和嬪,指了指其腕上的一白玉鐲子,“和嬪妹妹,你這玉鐲子瞧著可真是溫潤透亮啊。可是上等的羊脂玉?”

聽了宜妃的話,和嬪麵上仍是素日裏的和善笑容,對著宜妃笑盈盈的道:“嬪妾對這玉石並不在行,到是聽說姐姐您可是這方麵的個中高手,不如姐姐給嬪妾掌掌眼?”說罷,便抬起了自己的手腕,退下了腕上的玉鐲。

宜妃一瞧,欣喜的從和嬪的手中接過玉鐲,餘光瞥了一眼角落裏的耿寧兒,爾後,便仔細端詳起了手中的羊脂玉鐲,“這玉鐲,質地細膩滋潤,油脂性好,綹裂較少,可是難得一見的臻品啊。”

“哦?哈,宜妃姐姐果然是學識淵博,若是姐姐不嫌棄,嬪妾就將這玉鐲子送與姐姐,可好?”和嬪滿麵笑意的說道。

宜妃一聽,這臉上的燦笑都要咧到耳朵去了,可言語間還是假意的推諉道:“誒,豈可?”

“宜妃姐姐隻管收著便是,嬪妾也不懂這些,放在嬪妾那裏也不過是擺飾,暴殄天物了,倒不如贈與宜妃姐姐這懂它之人。”

“若是這般,那本宮也就不再推拒和嬪妹妹的一番心意了。”說罷,便欣喜的將玉鐲套到了自己的手腕上,並伸手讓車內的眾人品評,“你們也都好好開開眼,這可是少有的佳品啊。”

就在眾人都在對玉鐲品頭論足之際,宜妃的目光卻直直的落在了耿寧兒的身上,臉上更是閃過嘲諷十足的笑意,“這和田玉啊,它也分為上等佳品的羊脂白玉、白玉和這下等的墨玉,更有最次等的雜玉一說。正所謂,玉養人,人亦養著玉,但凡是美玉,它都是有靈性的。若是這美玉跟了一個它覺得配不上自己的主子,它這光澤就會越來越暗淡,連帶著這玉的整體也變得不那麼通透了。可若是這美玉配著與它相得益彰的主子,這通體可是會越發光澤透亮的。所以說啊,若是什麼墨玉、雜玉的貨色,卻妄想搭配地位高上的主子,這不就是自不量力?耿氏,你說本宮說的可是這麼個兒理?”

宜妃的一番夾槍帶棒譏諷意味十足的言語,直指地位甚是卑劣的耿寧兒,馬車裏的眾人,都是久經沙場的老將,又有何人聽不出來?更有甚者,如九福晉董鄂黎萱更是偷笑了起來。

拉住欲要反駁的兆佳容凝,耿寧兒麵上掛上一如往常那般溫婉的笑容,狹長的雙眸中卻沒有半分的笑意,“宜妃娘娘說的再理。隻一點,這璞玉與雜玉有時候甚是難甄別,所以啊,就不乏一些個目光短淺拙劣的主子,把本是臻品的璞玉當成了下等貨色的雜玉,亦或是,把本是下等貨色的雜玉當成了價值連城的璞玉了。這般的主子,也不過是半調子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