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皖南市新修建的皖南大道上,張家的私人住宅其實已經成為了皖南市一道獨特的風景,即使是最為狂妄的人都不會在這裏自找沒趣,畢竟在整個皖南市,張家都是一個很特殊的存在,幾乎沒有什麼人會不知道這個家族。
盡管整個張家別說高官了,甚至連一個在政府工作的人都沒有,但是這絲毫不妨礙張家成為整個皖南市最為驕傲的存在,這個家族的價值就在於他們與皖南市的命運由於某些極為偶然和特殊的因素,幾乎上已經和皖南市聯係在了一起。
皖南市都很驕傲,理由之一正是因為皖南市出了一個張家,而張家則出了一個張真一,其實真正的算起來的話,皖南市的大部分市民其實都是小市民的心態,他們並沒有因為皖南市的變化而一躍成為發達地區的人,
不過隨著搬遷而來的大多數的技術人員和高級知識分子的融入,慢慢地整個皖南市的整體素質開始上升,但是國人一貫的本性就是排他性,盡管這個特征在皖南市由於地域性的原因以及由於這個城市的發展並不是循序漸進的,所以本地性質的個性還不是顯得非常強烈。
不過即使如此,整個皖南市中還是彌漫著一股當初從小市民時代沒有轉變過來的那種心態,那就是他們仍舊把某一件事情看作是自己專屬的談資和自己獨享的東西。
例如皖南市的發展過程,例如張真一在少年時代時就已經在皖南市流傳很久的故事,例如張家是怎麼建成的,又例如張真一在當年還是皖南縣第一中學上學時的東西,這一些都成為了本地人獨有的東西。
在他們心中,皖南市的建成,皖南張家在其中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這種地緣性的獨特感和本地人的優越感幾乎讓所有外來的人員都深切地感受到了,皖南張家。這就是皖南人的精神支柱,似乎這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了一種慣例,即使是張真一都不知道這樣的事情會出現在自己的家族身上。
這隻能說得上是一種幸運罷了,並不是每一個家族都能夠得到這樣專屬的榮譽和認同感的,如果你想在皖南市了解張家的獨特地位的話。恐怕去張家所在的皖南大道就看得出來。
在這條街道上。專門有一個交通亭在這裏指揮,如果你說這事公共力量私用的話,那你就大錯特錯了。因為這個交通廳和不遠處的公安分局完全是當年的皖南縣城人民自發要求政府搬遷到這裏來的,而理由也很簡單,那就是能夠就近照看張家的安全,似乎張家的安全不知道在什麼時候已經被皖南人所記掛在心中了。
在對麵的原皖南縣第二中學,現如今的皖南市第二中學大門處,甚至都留下了學校為了表示對張家的感謝,而常年都掛著的一塊牌子,上麵的內容非常簡單:張氏中學。
這是一種怎樣的榮譽你甚至想象不到,盡管很離譜也很微妙。但是卻實實在在地存在在這裏,皖南第二中學原本是整個縣城或者說市裏無論是硬件設置還是軟件力量都是比較差的那種學校,但是自從張家坐落在這裏以後就花了大量的資金給皖南二中進行改建和升級。
在花了整整三年的改造之後,皖南二中甚至都成為了全市條件最好的中學,沒有之一,無論是教學質量還是在教學設備上都是最為先進的一所學校。即使是皖南二中的學生,都稱呼自己是張家中學的學生,而不是二中的學生,似乎二中跟張家中學相比而言要顯得更加不屑。
當然有支持者就有反對這,不過相對於大量的支持者而言。反對者的聲音總是很薄弱的。
在張家後麵的不遠處,一塊麵積超過了數千畝的土地隔著張家的那塊山地,已經平整的極為平坦了,這塊地原本早先年的時候張真一花了大量的力氣才從皖南市政府手上拿下來。
其實在這個時候土地並沒有後世那般恐怖的價格,為什麼說是花了大量的力氣呢,因為這一塊原本全是農田,要知道原來的皖南市可不是現在的這種以科技產業和零售行業以及第三產業為主的城市,而是一座實實在在的農業縣城。
不過隨著張真一花費巨大的資金讓這塊農田上討生活的農民們組建了一家企業並且全部同意安頓後,這才讓他拿到這塊地,對於一塊麵積如此巨大的土地來講,即使是皖南市政府都不清楚這個家夥想用來幹什麼。
其實張真一一直想建立一所專門培養人才的學校,早在當年他創立佳樂福集團的第一家門店的時候,其實在當時的皖南縣城中他便建立過一所以技能培養為主的學校,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早已經形成了一套很成熟的人才培養體係,但是這與專業性質的綜合性學府想比卻相差甚遠。
在這塊被閑置了數年的土地上,張真一的心中已經規劃好了一座投資龐大的私立大學,但是這項申請卻比他想象中要難得多,即使是那位老人都沒有對此進行批複,由此想象在這個方麵的阻力到底有多大。
隨著原本的皖南縣城的格局的變化,這條原本穿城而過的國道如今已經改換了位置,現在的皖南大道已經擴建成了整個皖南市最為寬闊的主幹道之一,道路的兩旁坐落著皖南市最老的建築,都是原本皖南縣城的舊樓,但是這些樓卻並沒有因此拆除,而是在原本的基礎上進行了修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