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三章 一意孤行(1 / 2)

“廣書記,你考慮過其中的風險嗎?要是融資出現一點問題,無論是榆林縣還是蘇家都是致命的打擊。華夏國的經濟發展從改革之處,都是在不斷的調整和深化之中,說明我們經濟製度還不夠完善。就算是歐美成熟的社會,他們也是會發生金融危機的。所以這樣完全不節製的依靠融資來發展的方式是不可取的。”趙華說道。

廣玉傑並沒有把趙華的話放在心上,他認為趙華不過是杞人憂天罷了最新章節全能戒指。金融危機趙華也是聽說過的,不過具體是怎麼一回事他也沒有弄明白。但是他覺得那是資本主義特有的一種現象,而在華夏國這種先進的市場體製下,由國家來控製整個社會的經濟走向,是不會出現什麼大的問題的。而且現在華夏國的經濟發展已經走上了一個良性的軌道,在三五年之內應該不會出現大的問題的。

廣玉傑說道:“趙縣長,你在大成鄉的時候就曾經大刀闊斧的發展經濟,我聽說你還為大成鄉的農民成立了農經公司。而農經公司在剛剛成立的時候,也就是個一窮二白的掛名單位,你卻剛從銀行裏融資千萬。這樣的氣魄,我廣玉傑自詡是沒有的。但是事實證明了一點,大成鄉的農民經濟發展的十分的順利。現在聽說農經公司已經在廣遠市建成裏反季節蔬菜交易市場,已經成為一個專業為農民跑銷量的經濟公司,而廣遠市的農民收入也是三級跳,現在快趕上我們榆林縣城鎮居民的收入了。當年的豪氣現在怎麼沒有了,做工作嘛,就是要勇敢的去創,,小心無大錯,但是我們百姓的收入卻提高不起來。”

廣玉傑說的沒有錯,大成鄉的農經公司成為全國的一個十分著名的單位,甚至受到老首長的讚揚。可是一方麵農經公司是在政府的操作下,投資也是在可控製的範圍之內。而且,趙華當初就向老首長表示過,農經公司是大成鄉獨有的想象,而其他的地方並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正如趙華所說的,其他的地方也有不少是學習大成鄉的農經公司的運作模式,但是都紛紛的以失敗而告終。他們不僅沒有為百姓爭取到利益,相反的卻使得農民的利益受到了傷害。大成鄉的農經公司是一心為百姓辦事的農民經紀公司,而其他的地方農經公司雖然成立了,但還是政府的編製,官僚作風十分的嚴重。農經公司的一個最主要的方麵就是要了解市場的動向,把握市場的脈搏,這樣才能起到為農民承擔風險,使得農民的利益最大化,那麼模仿者隻是學習了農經公司的樣子,其精髓卻沒有能夠把握到,這就是這些農經公司難以發展的原因。

趙華知道想要說服廣玉傑是不可能的事情,而廣玉傑也認為趙華不過是因為是蘇家的投資才反對的,他對趙華為了私人的恩怨,卻對榆林縣整體的利益不問不管的作風有一些不滿。私人恩怨是私人的恩怨,要是把公事和私人的恩怨牽扯到一起的話,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廣書記,大成鄉的農經公司是在一個可以控製的範圍之內,而且投資的周期也短,隻要短短的幾個月就可以見到成效了。而鋼鐵廠的投資周期是三年到五年,周期太過漫長,另外一點很關鍵的問題是,農經公司的投資是一次性投資,也就是說他貸款一次,後續就不再需要貸款了。所以i即使出現金融危機經融泡沫,銀行緊縮銀根的影響,不過是影響一點點利率的問題,他是不會影響到後續的發展問題,。而榆林縣的鋼鐵廠不是這樣的情況,20個億,就算他弄從民間融資5個億,還有15個億的資金缺口要從銀行去貸款,15個億不可能是從銀行一下子就貸款完畢的,而且建設投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鋼鐵廠需要一部分一部分的從銀行裏貸款才能維持他的建設,要是其中銀行突然不能提供貸款了,對鋼鐵廠是一個致命的打擊。”趙華還是耐心的向廣玉傑解釋說道。

對於趙華這個重生的人士來說,他知道今後發展的軌跡,要不是有那場房地產的泡沫存在的話,那這個項目還是很有建設性的。但是所有的蘇家那些專家們,包括廣玉傑這樣的地方官員對市場經濟的風險認知還不是很充分,他們並沒有意識到其中巨大的風險。

廣玉傑已經認定了趙華這是在公報私仇,他輕蔑的看了一眼趙華,說道:“趙縣長,你說的這是一種假設的情況,而且這種情況發生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一個大型的鋼鐵企業對於我們榆林縣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他將大大的促進我們榆林縣的經濟發展。所以我認為這個項目我們要上常委會進行討論,不能光聽你的一麵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