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學,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同學們勢必會互相認識和產生各種交往,以及產生各種關係和情感。黨同伐異,便是其中的造化。這也是到現在為止,在一年級發生的眾多情節和故事中,我唯一記憶猶新的了。
有的時候,真的會感歎,原來這六年,我們做了如此之多。
開學不久,大家簡單熟悉和打磨了幾周之後,就開始抱團,班裏便建立了許多國家和朝代,實際也沒有許多,反正有好幾個就是了。
我並不覺得幼稚,即使到現在也不覺得。
也許是曆史的原因,也許是出於自然規律的順應,大家又緊接著產生了其他的各種摩擦。
出於人類的本心和基因,討伐,招安,拉攏,結盟,爭相開始。
討伐在於爭奪與追跑打鬧,而且一定要盡歡盡興。開始追逐之前總是要順理成章的列出幾條莫須有的罪名,這樣才能好的開幹。當然,這不是血肉之爭,也無需血肉之爭。也許沒人知道這些日子發生了些什麼,除了我們。這就像抓人遊戲一樣,不是嗎?至少外人看來是如此的。
拉攏和招安絕對是必定的,在便是結盟。重要的在於找到共同的利益點,合作共贏。在這當中,我們也再次熟悉了對方。友誼和仇恨的天平反複傾斜,搖搖晃晃。沒有定安,沒有寧日。不會定安,不會寧日。
吞並在持續,很快又一統了一段時間。
有一天,班裏偶然的瘋傳三國演義的開篇: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我似乎方才明了。我們的舉動,順應天下大勢啊。
但一統之後也不知道出於什麼原因,搬了那許多的名頭,幾天換一個朝代,又過一周兩周的再換,有什麼名字不清晰了,隻記得有一個叫□□的。
又後來,再裂出來好多的小國。
再過了一段時間,我的想法逐漸清晰了。好像其實瘋傳那句話,並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事實也的確如此。
既然分分合合乃是必然的,那麼花那許多的時間無休止的分合,也就不怎麼必要了,對嗎。
很久以後,一個暑假過去,我們升到了二年級,便就再也不立什麼國朝了。不知道為什麼。
黨同伐異,上順曆史,下映基因。